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释迦牟尼"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佛教的啟教者是 釋迦牟尼 世尊,出生於公元前約467年。世尊時代的社會,在政治上是處於部族間爭戰吞併的亂世,在思想與宗教上是處於一般民眾信仰之「理性本體論」的《奧義書》思潮、沙門集團及六師學派,極力對抗、挑戰貴族信仰之「擬人化本體論」的婆羅門教及種姓制度。然而,當時印度的思想界與宗教界,流傳的四部《吠陀》、婆羅門教、《奧義書》、沙門集團及六師學派,其中主要部份都是「本體論」。「擬人化本體論」為基底的一神宗教,其負面是極易教出缺乏理性思辨、排他性強、狂迷的信眾,以及盲目信求於種種超現實的理想,過度依賴於靈應而脫節現實人生。釋迦牟尼 世尊的教說基礎是「緣起論」,「緣起論」強調如實知見,並依據如實知見開展出務實實際的生命之道——八聖道,如實知見與實踐之道的結合與次第,稱為「四聖諦」及「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緣起論」有著徹底不同於「本體論」的世界觀、生命觀、價值觀,二者是絕然不同。「緣起論」的教說是「啟發人的自覺,開展務實、互利的現實人生,進而達成自度度他的解脫正道」。釋迦牟尼 世尊啟教的原因,是出自教育生命及引導生命回歸現實人生的解脫,完全不同於重在「改造社會結構、體制及統一群眾的政治性目的」的一神宗教。世尊自說其教化中,未說之法如同大地土,而宣說的教法如「爪上泥」,教說重在「四聖諦」(見大正藏《雜阿含》441,442經),其指出「生命有苦」、「生命有苦之生」、「生命有苦之滅」、「生命有苦滅之正道」。世尊不是如同一神宗教之「創世主」,自稱是統括全宇宙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完美無缺。簡要的說, 釋迦牟尼 世尊的教說不是「無量無邊」,而是重於「如實、務實的知行合一教育」,絕然不同於「理想、玄虛的精神寄托」。在正統佛法的教育下,是教化出智情相應、自利利人、務實實際的人格,並有著關懷且包容的生命情懷,既不狂迷,也不偏激與排他。
當時印度流傳的信仰與學說,主要是雅利安人的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本土的奧義書思想、沙門文化。婆羅門教為一神信仰,主張一切為梵神的生化,唯有神才能救贖,但救贖的對象只限於雅利安血統,並不包括印度本地土著,是一種狹隘的種族宗教。奧義書思潮下的苦行沙門,並不相信吠陀、梵書中記載的神祗及升天信仰,而認為過去所做所為(稱為業),會決定今世的好壞,這是一種「宿業決定」,並且主張任何生命都有「永恆不變的神我」,會依「宿業」而輪迴轉世。苦行沙門的修行重於流浪、獨居,以苦行來「消除宿業」,遠離男女、守持梵行,以守戒、冥想來進入禪定,並觀想神我與宇宙(大梵)合而為一,達到「梵我一如」的永恒境界,此即苦行沙門追尋的解脫。悉達多最先以苦行沙門作為學習對象,為了習得精深的禪定,先向王舍城附近的阿羅邏迦藍(意為自生,巴 Āḷāra-kālāma)沙門學習「無所有處定」,再向優陀羅羅摩子(意為雄傑,巴 Uddaka-rāma-putta)沙門學習「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兩位是當時正統婆羅門教以外享有盛名的修定主義者。悉達多不僅認真的修習禪定,傳說甚至一天只食一顆麻麥,努力的尋求「梵性獨存、永恆的解脫境界」。35歲時,悉達多在苦行的修習中,已經歷了六年,發現苦行無法達到真正的解脫,開始對苦行產生懷疑。當時因為聽到路過之調琴師的調琴要訣,謂「琴弦太鬆音不成調,琴弦太緊音不優美,不緊、不鬆則音聲優美」。悉達多於此有所領悟,即捨棄無益的苦行,改以「不放逸安樂、不無益自苦的中道」作為修行的準則,並且不再堅守「神我」的信仰,另外採取探尋「老病死苦如何生起」的方法,因而開啟了通向正覺的大門。悉達多在畢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經四十九日的禪定與觀察, 洞見了生死輪迴之真相的「十二因緣法」而成就正覺,並且依「十二因緣法」,發現了「滅苦之八正道」,確立了「四聖諦」為正覺的次第。依此,悉達多以「緣生、緣滅」之正覺,攝導離貪之正見等「八正道」的修證,達到了貪愛、瞋恚、愚癡的斷盡,完成生死的解脫,不受後有。至此,悉達多依次的完成正覺、離貪及解脫,圓滿四聖諦之三轉、十二行,自證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等正覺)。因為此時的悉達多已經徹底的覺悟、解脫,所以自稱為 Buddha 佛陀(意為已經覺悟的人)。
拜佛本身並不是原本的佛學所教導的,而是一種民間佛教,混入了不少迷信的成份,與拜神拜天地一般。這些是迷信,因為並沒有根據,也沒有這些神。通常的觀念都是,拜神是為求福,不靈驗就拜別個。迷信其實並不是拜甚麼神明,說到尾很多時只是信自己,但卻要求神明滿足自己的所要。
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
又那釋家的和尚,專心誘惑男女敬佛拜佛,可往西天享極樂世界,且各和尚一些善事不做,好事不為,獨係朝夕念經拜佛,欲想成道往西天享極樂之意。但莫說成道往西天,無人所見杳冥之事,暫講他們寺觀裡面,多少和尚在病房之內,睡在床上,受苦不堪,叫喊號哭;又有些在街上討錢丐食,其難過日的;或餓死於山路中,屍骸臭霉爛生虫的;又有衣服清潔穿紬著緞的;又有些飽暖乃思想姦淫邪色的。然其各和尚,均是奉拜佛祖,皆無事業,謂(為)何有些財多,有些貧乏,有些受極苦而死者?因佛祖不過係死了之人,自顧不暇,焉能護知他們?蓋他們想望脫凡屍成正道,往西天享樂之世界,都是虛望(妄)之極,何曾見有白日昇天成佛的和尚呵?由此觀之,其釋家之糊塗,亦是自己被迷,不過假佛為名,欺騙善心男女之人,甚則從中施謀,圖利益已之意。那有能幹的,以詭計容易誘惑人家,則有錢財豐足享用。那無能幹的,已入了迷局,欲想還俗,又怕駭羞,更兼身子懶怠已慣,不欲做甚麼辛苦功夫,故此親朋不肯資助,無奈何只要在街上化錢討食,受苦難而死,屍骸暴露,埋葬尚要求人料理,還說甚麼成道往西天享樂乎?那是謆人惑人而已矣。豈能以人手所作之像而奉拜之?欲求福者,正是緣木求魚也。則世人何故信從而奉拜之乎?只因各懷私意,彼此受惑而不自覺耳。27
因名此經為三轉法輪
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
佛經雲、娑婆世界、釋迦如來所王之土、噫、何言之妄也、上帝創造天地、必主宰宇宙、不使大權旁落、彼非冒竊上帝之權乎、世界開闢、巍然煥然、所制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鳥獸魚蟲、一一皆供人用、人背上帝而奉如來、非喪其天良乎、夫受天命之謂王、眾所往歸之謂王、佛雖大覺、亦一自了漢、未有天命、未爲民所歸往、安得雲此世界爲其所王之土耶、天下萬國、宜從上帝之命、受衣食之源、宜如何感謝之、蒙好生之德、宜如何稱頌之、可恨佛教、行世已久、教世人忘其本根、思攘上帝之權、而欲篡大寶之位也、如保羅所云、彼惡人妄自尊崇、謂超於凡稱上帝、世所崇拜者而敵之、入上帝殿居上帝位、自以爲上帝、然屆期主以辭氣滅之、使彼淪胥以亡、
人旣忘上帝、則妄認佛及菩薩及玉皇等爲上帝、或認天地爲上帝、或雲上帝止是一條理、人所妄認爲上帝者、旣如此之多、故宣傳真理者、必一一破其迷誤也、○佛非上帝也、佛書所言之佛甚多、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彌勒佛、燃燈佛等名、佛教出自天竺國、〈卽今印度爲大英屬國〉前代在天竺國、實有釋迦牟尼、自生至今、約二千五百年、其餘諸佛、皆假捏名號、絕無其人、佛之一字、非上帝之稱也、佛書雲、佛者覺也、明覺也、謂迷則衆生、覺則是佛、釋迦牟尼、人也、其爲人、不顧天倫之樂、出家爲師、其爲師之意、乃欲救世、然其所言之道、則大錯也、由此觀之、何可認佛爲上帝乎、○菩薩亦印度語、佛書雲、菩薩、學道者之通稱也、菩薩非天上操權之神、亦只是人、或雲、佛之一字、明而教也、菩薩二字、問而學也、是呼之爲菩薩、猶呼之爲學生而已、孔門顏曾閔冉、人不認爲上帝爲神、認釋迦牟尼之學生爲上帝爲神、是何意乎、非大悖理乎、
釋迦文佛、涅槃已久、其言雖存於書、其能其威、歸於無何有之鄉矣、求之何益、憑之何利、免我罪、佑我身、解我苦、救我靈、皆非彼所能者、何必拜厥像、而以香花供養之耶、彼得曰、舍耶穌別無救主、蓋天下人間、更無錫他名、可以得救者也、佛諸弟子、竭力尊敬釋迦、殊未深思、天之主宰、必以此爲重罪、而深惡痛疾之、不肯以身之榮光、讓於諸佛菩薩、及冒稱上帝天王諸人、上帝曰、我必不使我之榮光、爲他人所奪、我之聲聞、爲偶像所得、此乃上帝恆久不變之志、聖書載之彰彰、然則凡拜佛者、視彼爲天地間獨尊、不免獲罪於眞爲獨尊之天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