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净肉 (Chinese Wikipedia)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三净肉"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refsWebsite
Global rank Chinese rank
1st place
1st place
low place
9,646th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2,179th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3,014th place
121st place
591st place
low place
7,522nd place
2,798th place
141st place

academia.edu

dila.edu.tw

cbetaonline.dila.edu.tw

flyday.com.tw

buddha.flyday.com.tw

  • 達賴喇嘛. 達賴喇嘛文集6 (PDF). [2024-05-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5-21). 以菩薩經藏而言,有未禁止、但也有完全阻止的。如《楞伽經》完全禁止食肉,大乘佛教中泰半要食素的,當然這不能一概而論。阿闍黎清辨在《中觀心要》中講過,若食三淨肉並無過失,清辨有講,來源可能是《中觀心要》的註解,《中觀心要》講到「彼時不住彼」時,有做過三淨肉的解釋。 

hongshi.org.tw

mbscnn.org

  • 馬哈希尊者《減損經講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比丘應避免吃三種肉,亦即專程為了你的餐食而宰殺的肉;你明白是為了你而宰殺的肉;此食用肉引起猜疑,它是否曾預定要給你的。有些村莊沒有肉販,一般信徒供養咖哩雞給來訪的比丘是可疑的,除非比丘能除卻疑慮,否則不宜食用。食用這三種有疑問的肉不是業的殺害行為,但是根據戒律,那是不道德的,而構成出家人的罪源。
    根據耆那教,一個人吃了獸肉,若他知道,這是為了他的食物而宰殺的,需承擔一半殺害的業果,這個見解和佛教觀點不合。但是知道這動物是為你而宰,吃了顯示缺乏悲心,並且可能正為了你而導致進一步的地殺害行為。所以,比丘不宜吃那種肉使他猜疑,是為了他、或為了另一個比丘、或為了僧伽而宰殺的任何供養肉品。
  • 班迪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解脫道上》:在此,我想談論一下「素食主義」。有些人認為吃素才是道德的。在上座部佛教裡,並沒有「吃素能助禪修者更快或更容易見到法」的思想。佛陀並未完全禁止「吃肉」。提婆達多曾要求佛陀立下戒律禁止食肉,但佛陀思考了這事的利、弊後,回拒他的要求。在佛陀時代,一般人們吃菜也吃肉。比丘必須依托缽而食,他們沒辨法知道哪一家吃素,哪一家不是。而且,他們必須接受在家眾所給與的任何食物。如果佛陀立下這條戒律而禁止肉食,這將會影響比丘們的修行。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如佛陀所教的方式進食,思惟食物的不淨,不去執著任何的食物。不一定得吃素才能修行。
  • 戒喜尊者. 馬哈希尊者傳 (PDF). [2024-05-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5-21). 裊將尊者終其一生是個素食者,而馬哈希尊者雖然嚴格說來不是素食者,但他考慮到雞、鴨的蛋暗示有血有肉的胚胎,因此也不吃蛋。 

ntu.edu.tw

ccbs.ntu.edu.tw

shengyen.org

old.ddc.shengyen.org

  • 聖嚴. 律制生活. [2024-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3). 正食,亦名噉食,它的梵文原名叫作蒲膳尼或稱蒲闍尼(Bhojanīya)……此處所說正食,若以現代的名詞解釋便是主食……非正食,亦名嚼食,它的梵文叫作佉闍尼,又叫佉陀尼,又叫珂但尼(Khādanīya)……總之,非正食即是今人所稱的副食品,無非是包括了蔬菜瓜菓之類的東西,甚至可說,除了主食以外的所有食品,都可列入佉闍尼中去。 

web.archive.org

  • 印順. 教制教典與教學 關於素食問題. [2024-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3). 
  • 達賴喇嘛. 達賴喇嘛文集6 (PDF). [2024-05-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5-21). 以菩薩經藏而言,有未禁止、但也有完全阻止的。如《楞伽經》完全禁止食肉,大乘佛教中泰半要食素的,當然這不能一概而論。阿闍黎清辨在《中觀心要》中講過,若食三淨肉並無過失,清辨有講,來源可能是《中觀心要》的註解,《中觀心要》講到「彼時不住彼」時,有做過三淨肉的解釋。 
  • 聖嚴. 律制生活. [2024-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3). 正食,亦名噉食,它的梵文原名叫作蒲膳尼或稱蒲闍尼(Bhojanīya)……此處所說正食,若以現代的名詞解釋便是主食……非正食,亦名嚼食,它的梵文叫作佉闍尼,又叫佉陀尼,又叫珂但尼(Khādanīya)……總之,非正食即是今人所稱的副食品,無非是包括了蔬菜瓜菓之類的東西,甚至可說,除了主食以外的所有食品,都可列入佉闍尼中去。 
  • 馬哈希尊者《減損經講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比丘應避免吃三種肉,亦即專程為了你的餐食而宰殺的肉;你明白是為了你而宰殺的肉;此食用肉引起猜疑,它是否曾預定要給你的。有些村莊沒有肉販,一般信徒供養咖哩雞給來訪的比丘是可疑的,除非比丘能除卻疑慮,否則不宜食用。食用這三種有疑問的肉不是業的殺害行為,但是根據戒律,那是不道德的,而構成出家人的罪源。
    根據耆那教,一個人吃了獸肉,若他知道,這是為了他的食物而宰殺的,需承擔一半殺害的業果,這個見解和佛教觀點不合。但是知道這動物是為你而宰,吃了顯示缺乏悲心,並且可能正為了你而導致進一步的地殺害行為。所以,比丘不宜吃那種肉使他猜疑,是為了他、或為了另一個比丘、或為了僧伽而宰殺的任何供養肉品。
  • 班迪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解脫道上》:在此,我想談論一下「素食主義」。有些人認為吃素才是道德的。在上座部佛教裡,並沒有「吃素能助禪修者更快或更容易見到法」的思想。佛陀並未完全禁止「吃肉」。提婆達多曾要求佛陀立下戒律禁止食肉,但佛陀思考了這事的利、弊後,回拒他的要求。在佛陀時代,一般人們吃菜也吃肉。比丘必須依托缽而食,他們沒辨法知道哪一家吃素,哪一家不是。而且,他們必須接受在家眾所給與的任何食物。如果佛陀立下這條戒律而禁止肉食,這將會影響比丘們的修行。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如佛陀所教的方式進食,思惟食物的不淨,不去執著任何的食物。不一定得吃素才能修行。
  • 戒喜尊者. 馬哈希尊者傳 (PDF). [2024-05-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5-21). 裊將尊者終其一生是個素食者,而馬哈希尊者雖然嚴格說來不是素食者,但他考慮到雞、鴨的蛋暗示有血有肉的胚胎,因此也不吃蛋。 
  • 陳志遠. 再論梁武帝的素食改革. 北大史學. 2023 [202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7). 
  • 釋昭慧. 動物關懷的理論與實踐——以關懷生命協會的「護生」運動為例. 弘誓雙月刊. [2018-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4). 由於華人佛教不採托缽制度,寺院炊事的僧眾沒有理由再進肉食,所以早在梁武帝時代,業已禁絕肉食;連為數眾多的在家信眾,基於慈憫眾生的胸懷,也紛紛素食,以期減少動物的苦難與殺戮 
  • 林伯謙. 北傳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 東吳中文學報. 1998, 4: 93-138 [201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

  • 四分律·九十單提法》:「食有二種,正食、非正食。……正食者,飯(梵/巴 odana)、麨(梵 śaktu,巴 sattu英语Sattu,如《俱舍論》:「saktulavaṇacūrṇarasavacca」,真諦作「又如麨鹽末味」,玄奘作「如甞鹽味,與麨合味」。)、乾飯(梵 kulmāṣa,巴 kummāsa,又作「麥飯」或「麵」,如《摩訶僧祇律》「食者,麨、麵、飯、魚、肉。……食者有五種:麨、飯、麥飯、魚、肉。」,又《中阿含經·鞞婆陵耆經》「籮中有麥飯」,梵語本《根有律破僧事》作「kuṇḍālikāyāṃ kulmāṣāḥ」,《中部·伽提迦羅經》作「kaḷopiyā kummāsaṁ」)、魚(梵 matsya,巴 maccha)及肉(梵 māṃsa,巴 maṁsa)。……佉闍尼食(Khādanīya)者,從根食乃至細末磨食。食(Bhojanīya,蒲闍尼)者麨、飯、乾飯、魚及肉。奢耶尼食(巴利語:Sāyanīya,梵語:Svādanīya)者,酥、油、生酥、蜜、石蜜。」
    《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云何佉陀尼(Khādanīya)?佛聽諸比丘噉九種佉陀尼:葉佉陀尼、花佉陀尼、果佉陀尼、胡麻佉陀尼、油佉陀尼、麵(莖?)佉陀尼、糖佉陀尼、根佉陀尼、石蜜佉陀尼。……云何含消(藏語:myang ba,梵語:Svādanīya,另見《差摩婆帝授記經》:「佉陀尼食、蒲闍尼食、娑陀尼食」)?含消有五種,世尊聽諸比丘服,謂酥、油、蜜、糖、醍醐。……云何蒲闍尼(Bhojanīya)?有五種,世尊聽諸比丘噉烏陀那(翻梵語:譯曰烏陀那者飯,odana)、貴摩、沙曼陀、若魚、肉等,是名蒲闍尼。」
    《十誦律》:「噉(Khādanīya)法者,佛聽九種噉:根噉、莖噉、葉噉、磨噉、果噉、胡麻噉、[油噉]?、石蜜噉、白蜜噉,噉時勿令大作聲,是名噉法。含消法者,佛聽四種含消:酥、油、蜜、石蜜。比丘含是四含消時,應作是念:「我以治病因緣故含,不為美味。」是名含消法。食(Bhojanīya)法者,佛聽食五種食:飯、麨、糒、魚、肉。比丘食是食,應生厭心,為存身命故,念莫墮數數食、別眾食。又作是念:「受殘食想。」是名食法。」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世尊以是因緣告阿難陀曰:「有五種珂但尼食(是嚼齧義也),若食不成足食。云何為五?謂一、根,二、莖,三、葉,四、花,五、果。食此五時不成足食。有五種蒲繕尼食(是含噉義也),食成足食。云何為五?一、飯(梵/巴 odana),二、麥豆飯(梵 kulmāṣa,巴 kummāsa,如《根有律破僧事》「廣喫諸食飯豆酥等」,梵語本作「yathāsukham audāram āhāram āhareyam odanakulmāṣān sarpis」,又《中阿含經·鞞婆陵耆經》「籮中有麥飯」,《根有律破僧事》作「熟豆在盆器中」,梵語本作「kuṇḍālikāyāṃ kulmāṣāḥ」,《中部·伽提迦羅經》作「kaḷopiyā kummāsaṁ」;玄奘譯作「糜」、「粥」或「糜粥」,如《地持經》「飯及麥飯」,《瑜伽論》作「糜、飯」,梵語本作「odana-kulmāṣam」),三、麨(梵/巴 manthā,如《善見律毗婆沙》「汝可以麨蜜奉上如來」,《巴利律藏》作「gacchatha taṁ bhagavantaṁ manthena ca madhupiṇḍikāya ca patimānetha」,《根有律破僧事》「持諸供物酪漿麨蜜往世尊所」,梵語本作「prabhūtaṃ madhu ca manthāś ca ādāya yena bhagavāṃs tenopasaṅkrāntau」,酪漿或麨為manthā,蜜為madhu;玄奘譯作「酪漿」或「餅麨」,見《集異門足論》:「五種應食者,一飯、二粥、三餅.麨、四魚.肉、五羹.臛。」),四、肉(梵 māṃsa,巴 maṁsa),五、餅(梵/巴 apūpa,見藏本《根有律藥事》的英譯本「Among them, the medicines to be consumed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are manthā, boiled rice, kulmāṣa, meat, and apūpa.」;玄奘譯作「羹」、「羹臛」,如《瑜伽論》「所謂酪漿、羹、飯、糜等」,梵本作「manthāṃ vā apūpān vā odana-kulmāṣaṃ vā. pare vā.」。),噉此五時名為足食。」《南海寄歸內法傳》:「律云「半者蒲膳尼,半者珂但尼」。蒲膳尼以含噉為義,珂但尼即齧嚼受名。半者謂五也。半者蒲膳尼,應譯為五噉食,舊云五正者,准義翻也。一飯、二麥豆飯、三麨、四肉、五餅。半者珂但尼,應譯為五嚼食,一根、二莖、三葉、四花、五果。其無緣者若食初五,後五必不合飡。若先食後五,前五噉便隨意。准知乳、酪等非二五所收,律文更無別號,明非正食所攝。若諸麵食竪匙不倒,皆是餅、飯所收。」
  •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所以名美食者,以價貴故、以難得故、以愈(癒)病故。」
    《善見律毘婆沙》:「惡食者,不得好食。」
    大毘婆沙論》:「如說:『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羅,少病節儉,具淨戒行。』……問:何故尊者薄矩羅,簡去妙食,而食麁者?答:意樂力故,有情意樂不同,隨所意樂而食,不可責其所以。……有說:美食,必因害多生命,斷百千頭,在於地上,以多身分,血肉所成,愍彼有情,是故不食。……問:如所說,薄矩羅簡去妙者,為初即不受?為受已棄之?設爾何失?若初即不受,云何名受行次第乞食杜多行者?若受已棄之,云何不損壞施主施物?答:應言初即不受。問:若爾,云何名受行次第乞食杜多行者?答:彼尊者,得天眼願智,將乞食時,先觀何方何村邑、里巷,唯有麁食,知已便往,次第行乞。」
    巴利律藏》:「如是者,美味之食」者,「酥」者,牛酥或山羊酥或水牛酥等……「生酥」者,此等物之生酥也。……「油」者,胡麻油、芥子油、末杜迦英语Madhuca longifolia油、蓖麻油、獸油也。「蜜」者,蜂蜜也。「砂糖」者,由甘蔗製作。「魚」者,行於水中者也。「肉」者,謂其為淨肉之肉。「乳」者,牛乳,或山羊乳,或水牛乳等……「酪」者,此等之酪也。」
    《善見律毘婆沙》:「乞九種美食(巴利語:Paṇītabhojana,梵語:Praṇītabhojana):一乳(巴 khīra,梵 kṣīra),二酪(巴/梵 dadhi),三生酥(巴 navanīta,梵 nāvanīta),四熟酥(巴 sappi,梵 sarpis),五油(巴 tela,梵 taila),六蜜(巴/梵 madhu),七石蜜(巴/梵 phāṇita),八肉(巴 maṃsa,梵 māṃsa),九魚(巴 maccha,梵 matsya),是名九種。」
    瑜伽師地論》:「云何為甞(svādita)?謂甞乳(kṣīra)、酪(dadhi)、生酥(navanīta)、熟酥(sarpis)、油(taila)、蜜(madhu)、沙糖(phāṇita)、魚(matsyā)、肉(māṁsa)、鹽(lavaṇa)、鮓(vallūra),或新果實(vanaphala),或有種種咀嚼品類。」
    大般涅槃經》:「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如來稱讚魚、肉為美食耶?」「善男子!我亦不說魚、肉之屬為美食也,我說甘蔗、粳米、石蜜、一切穀麥及黑石蜜、乳、酪、蘇(酥)、油,以為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