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 (Chinese Wikipedia)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五行"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refsWebsite
Global rank Chinese rank
1st place
1st place
low place
1,080th place
5,138th place
214th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121st place
591st place
low place
6,665th place
2,100th place
90th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3,335th place
126th place
626th place
578th place
low place
6,522nd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381st place
15th place
low place
2,411th place
low place
2,609th place
low place
756th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5,710th place
212th place
low place
1,350th place
low place
2,420th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6,220th place
low place
746th place
6,930th place
430th place
1,734th place
1,274th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40th place
100th place
low place
1,078th place
low place
2,816th place
1,654th place
87th place

356.com.tw

  • 熊崎氏姓名學. 熊崎健翁所提出的姓名學理論,首重數理關係,將五行直接依照筆劃區分,以一、二筆劃數為木,三、四筆劃數為火,五、六筆劃數為土,六、七筆劃數為金、九、十筆劃數為水。 

53.124

61.187.53.124

  • 開元占經》:「甘氏曰:「五星主兵,太白為主;五星主穀,歲星為主;五星主旱,煢惑為主;五星主土,填星為主;五星主水,辰星為主。五星木土以逆行為凶;火以鉤巳為凶;金以出入不時為凶;水以不效為凶;五凶並見,其年必惡。」……石氏曰:「熒惑色黑,填星爭青,太白色赤,辰星色黃,歲星色白者,必敗(火星色黑,代表火星卻有水的顏色,遭剋,其餘以此類推);熒惑為水災,填星為土功、太白為兵災,辰星為大水。」」
    王樹金.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星占》研究評述 (PDF). 

academia.edu

aisixiang.com

  • 韓星. 漢代經學與“五常”核心價值觀的建構. 中國哲學史. 2017, 4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7). 不過,董仲舒將五行與五常相配,木配仁,火配智,土配信,金配義,水配禮,這種配法只有木配仁、金配義與後來的配法相一致,火配智、水配禮不見於後儒之說,而在土配信還是配智的問題上則一直存在著分歧。 

ajcass.org

wxpl.ajcass.org

  • 印志遠. 《豳風·七月》歲時觀念鉤沉 ——兼論文學史上的“歲暮”為秋 (PDF). 文學評論. 2019, 2: 136–144. 其實,只要將“X之日”的詩句放在一起觀照……如果代表的是一天的時間,很多歲時活動存在根本上的矛盾。顯而易見的是,《七月》中的“X之日”代表的是一個長時間段,在這一點上,陳久金的觀點是有問題的。所以,綜上分析,陳久金舉出的三個論據並非鑿鑿鐵證,《豳風·七月》並不是十月太陽曆。 

britannica.com

  • week.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cbaigui.com

  • 根據「紀妖網站」所載《白澤圖廣注》,「金之精名清明,形如白兔,通體晶瑩流光,可化為白衣美人。它現於人家,則財至。」

core.ac.uk

cqvip.com

  • 李白. 《大戴禮·夏小正》所用曆法考證. 欽州學院學報. 2010, 1: 75–79. 《大戴禮·夏小正》所用曆法,迄今主要有"十月太陽曆"、"殷曆"和"夏曆"等三種觀點。比較《夏小正》與《禮記·月令》,它們記載的物候相一致的情況居多;測算星宿的距度,可推知《夏小正》與《月令》記載的正月、三月、五月、六月和八月的星象皆一致。可見,《夏小正》與《月令》使用的曆法大體相同。另,《月令》與《淮南子.時則訓》記載的星象亦一致,且《淮南子·時則訓》中斗建寅這一星象為夏曆的主要標誌,可見《月令》使用的是夏曆,而《夏小正》所用曆法亦以夏曆為主。 

doc88.com

douban.com

ecsponline.com

eee-learning.com

huayuqiao.org

moe.edu.tw

dict.revised.moe.edu.tw

  • 五行. 教育部國語辭典.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nccu.edu.tw

chinese.nccu.edu.tw

  • 陳睿宏.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筮法》論譚 (PDF). 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五輯). 2014 [2023-05-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24). 八卦之四正卦,震東為春為木,兌西為秋為金,坎南為夏為火,離北為冬為水,四隅之卦中,巽居東南為木,艮居東北為水,此由《筮法》論說四季的吉凶變化的概念中可以推定六卦的五行屬性。八卦中獨缺乾坤未明其四時之位……傳統上本於《說卦》之說,坎水居北,北值冬季,有斂藏之性,而離火居南,南值夏季,正為萬物熟稔之榮景,此方位合四時之變,亦中國早期曆法的基本認識。《筮法》南北二方之用卦,正與《說卦》相反,主張坎南離北 
  • 陳劍. 幾種漢代鏡銘補說 (PDF). 第十屆漢代文學與思想暨創系六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7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9). 研究者已經指出,「玄砥」當指慈石(即磁石,磁鐵礦石,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鐵),《神農本草經》:「慈石一名玄石。」研究者又已指出,「砄」當指雄黃,即今礦物學中的雞冠石,主含二硫化二砷;「青曾」即曾青,指藍銅礦石;「赤丹」即丹砂,指天然紅色硫化汞礦物;「白礜」即「礜石」,指硫砷鐵礦石;加上「玄砥」即慈石,以上五種,正好即漢人筆下多見的「五石」「五色石」,上引《淮南子•墬形》分別將其與五方、五行、五色、五金等相配。 

nccur.lib.nccu.edu.tw

  • 王夢鷗. 讀「月令」 (PDF). 政治大學學報. 1970, 21: 1-14 [2023-05-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8). 

ncku.edu.tw

chinese.ncku.edu.tw

  • 林素娟. 先秦至漢代成室禮、五祀祭之性質、思維特色及禮制之轉化 (PDF). 成大中文學報. 2009, 25: 1–44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6-05). 孔穎達認為雞為木畜,羊為火畜,牛為土畜,犬為金畜,豕為水畜。配合〈月令〉春季食麥與羊,夏季食菽與雞、季夏食稷與牛,秋季食麻與犬,冬季食黍與彘,提出戶以羊,竈以雞,中霤以豚,門以犬,井以豕的說法。對比來看,春季食象徵南方的火畜,夏季食象徵東方的木畜,其他季節則食當方之畜,不免顯得有些混亂。並且五行與五臟、五祀、五牲之配合本不只一套,故而其所配之祭牲亦不只一種說法。故連孔穎達亦不免感嘆其取象多塗,不可一定。高誘亦從五行生剋進行理解,如認為春時祀戶,祭先脾,乃是因為「脾屬土」「春木勝土,言常食所勝」,此時食羊,乃因「羊,土畜也」亦採相勝之法。至於祀竈時,祭先肺,乃是因為「肺,金也,祭祀之肉,先用所勝」,此時食菽與雞,乃是因為「雞、豆皆屬火之所養」。至於季夏祀中霤,祭先心。乃是因為「心,火也,用所勝」,但又引另一說認為「心,土也,自用其藏也」。秋時祀門,祭先肝,乃因「肝,木也」,採相勝之說。但冬時祭先腎,則認為因為「腎屬水」,「自用其藏也」;而所食之彘,高誘認為亦屬水畜。高誘注解時雖採五行生剋之法,但卻極不統一,有時採相勝之法,有時卻又用同屬性之牲畜與內臟。同時高誘羊為土畜之說與前引〈月今〉系統不同,至於中霤又有用牛牲之說。春屬木,以土畜祭之,採相勝之法,但與其他經師注解並不相同,如前引孔穎達之說認為夏屬火,並視雞屬木畜,與高誘所採生剋之法並不相同。 

nricm.edu.tw

  • 蔡忠志; 郝保華. 中醫藏象理論起源新探─以五行名號與原始的稅收貢賦機構「六府」中心 (PDF). 中醫藥雜誌. 2013, 24 (特刊1): 41–53 [2023-05-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4). 五行學說從「六府」所管理的日用材物借用為名號,在晚周秦漢之際,這五大材用又與宇宙發生論—「氣」的理論結合,衍生為「五行性用」思想。在五行性用的解釋之下,天地人神物類,都可以被五行的五種質性所統領,五行圖式的世界結構才得以合理存在。……〈洪範〉「五行」雖然已經具備了以五種物質材用作為「名號」,並將之提昇到抽象理論的雛型,不過要被用來旁推物類,甚而廣納萬物形成五行系統,還缺了一個重要元素—「氣」。以「氣」來論述萬物的發生與本質,是戰國末年稷下學「精氣學說」,以及在秦漢以後逐步發展成的「元氣一元論」的學說重點;只有萬物都是在一氣所化生的前提下,五行的性用類推於物類才是有意義的。這是戰國末年到漢初之際,將天人相應思想從哲學理路,具象到可操作性制度的過程中,相當重要的環節。 

qq.com

mp.weixin.qq.com

  • 石小力. 清華簡《參不韋》概述. 文物. 2022, 9. 《參不韋》簡文以往昔洪水氾濫、天下無刑開篇:唯昔方有洪,不用五則,不行五行,不聽五音,不章五色,[不]食五味,以泆戲自萈(讙)自亂,用作無刑。(簡1)……五刑則是本篇的核心思想,由三不韋代天帝授予夏啟,其具體內容包括五則、五行、五音、五色、五味。五刑則,簡文明確指出是由天帝所作,“帝乃自稱自位,乃作五刑則,五刑則唯天之明德”(簡4),這是天之明德,屬於核心法則。上帝用五刑則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要通過三不韋把五刑則授予受天命的人君夏啟。……本篇簡文的“五則”與“五德”有著密切的關係,是一組可以彼此換用的概念,如“用五則唯稱”(簡4)又作“用五德唯稱”(簡98),“秉則不違”(簡19)又作“秉德不違”(簡100)。五則之“則”字原簡多從心作,也說明與“德”有密切關係。清華簡《五紀》中提到“禮、義、愛、仁、忠”“唯后之正民之德。”又有“唯德曰禮、義、愛、仁、忠,合德以為方。 
    逸周書》:「(周書序)周公為太師,告成王以五則,作本典……(本典解)臣聞之文考,能求士者智也,與民利者仁也,能收民獄者義也,能督民過者德也,為民犯難者武也。」
    國語·周語下》:「上不象天,而下不儀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順時,不共神祇,而蔑棄五則。韋昭注:「則,法也。謂象天、儀地、和民、順時、共神也。」

ruc.edu.cn

wenxueyuan.ruc.edu.cn

rujiazg.com

sciencehistory.url.tw

sinica.edu.tw

www2.ihp.sinica.edu.tw

litphil.sinica.edu.tw

  • 鄭吉雄; 楊秀芳; 朱歧祥; 劉承慧. 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 ──兼論「五行」 (PDF).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2009, 35: 89–127 [2023-05-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23). 「行」字本即有運動的涵義,故「五行」不宜直接解釋為五種元素,應該考慮「行」字運動發展之義。馮達文、郭齊勇注意到「五行」觀念很早就表達了相剋和相生的變化。他們說:「一般認為,『五行』源出於殷人對『五』的數字崇拜。最早明確提出『五行』是《尚書.洪範》篇。西周末年,史伯始創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又以『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國語.鄭語》)為說。春秋末年,五行相剋(相勝)的觀念開始出現。《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載趙簡子因做夢後遇日蝕,請史墨占其吉凶,史墨預言六年後吳軍將入郢,但因『火勝金,故弗克』。哀公九年,晉趙鞅為救鄭而卜,遇水適火,史墨說,姜為炎帝之後,『水剋火,伐姜則可』(《左傳》哀公九年)。這說明當時大概已有五行循環相剋的看法,所以《孫子兵法.虛實篇》說:『五行無常勝』。降及戰國初年,又出現了五行相生的思想。《管子.四時》、《禮記.月令》等篇不但有五行相生的之說,而且開始把它與陰陽結合起來,構築一個陰陽五行的思想系統。」馮達文、郭齊勇編:《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上冊,頁135-136 。 

sites.google.com

swu.edu.cn

wxs.swu.edu.cn

  • 王化平. 《素問·標本病傳論》中的時稱及相關問題討論 (PDF). 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七輯). 睡虎地秦簡《日書》并未明確闡述五行與地支的對應關係,不過,從《日書》乙種的《五行篇》看,地支與五行的匹配在戰國晚期已經非常成熟,并有了後世所說的「三合局」。而從《臽日敫日篇》看,這種關係也應該是存在的,參看饒宗頤《秦簡中的五行說與納音說》、《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簡帛學》,頁70-87。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頁346-349。劉道超《秦簡日書五行觀念研究》,《周易研究》2007年第4期。 

ustc.edu.cn

hsta.ustc.edu.cn

  • 鄭碩. 《詩經·豳風·七月》曆法問題再探 (PDF).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19 年度學術年會. 2019 [2023-05-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8). 有學者認為彝族先民曾經使用過十月太陽曆,而《七月》被認為是十月太陽曆的古代文獻證據之一。本文從《七月》中記載的物候、農事、民俗、宗教社會活動等現象出發,考證它們的時間,系統地分析它們與曆法的對應,認為《七月》中使用的是十二月曆,而不是十月曆,以《七月》作為中國古代使用過十月太陽曆的證據是不可靠的。 

web.archive.org

  • 五行. 教育部國語辭典.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 饒宗頤. 神道思想與理性主義 (PDF). 史語所集刊. 1978, 49 (3): 489–513 [2023-05-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09). 
  • 汪顯超. 《河圖》五行數與《周易》四象數之間的關係. 周易研究. 2001, (1): 79–84 [2018-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4). 
  • 鄭吉雄; 楊秀芳; 朱歧祥; 劉承慧. 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 ──兼論「五行」 (PDF).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2009, 35: 89–127 [2023-05-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23). 「行」字本即有運動的涵義,故「五行」不宜直接解釋為五種元素,應該考慮「行」字運動發展之義。馮達文、郭齊勇注意到「五行」觀念很早就表達了相剋和相生的變化。他們說:「一般認為,『五行』源出於殷人對『五』的數字崇拜。最早明確提出『五行』是《尚書.洪範》篇。西周末年,史伯始創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又以『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國語.鄭語》)為說。春秋末年,五行相剋(相勝)的觀念開始出現。《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載趙簡子因做夢後遇日蝕,請史墨占其吉凶,史墨預言六年後吳軍將入郢,但因『火勝金,故弗克』。哀公九年,晉趙鞅為救鄭而卜,遇水適火,史墨說,姜為炎帝之後,『水剋火,伐姜則可』(《左傳》哀公九年)。這說明當時大概已有五行循環相剋的看法,所以《孫子兵法.虛實篇》說:『五行無常勝』。降及戰國初年,又出現了五行相生的思想。《管子.四時》、《禮記.月令》等篇不但有五行相生的之說,而且開始把它與陰陽結合起來,構築一個陰陽五行的思想系統。」馮達文、郭齊勇編:《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上冊,頁135-136 。 
  • 蔡忠志; 郝保華. 中醫藏象理論起源新探─以五行名號與原始的稅收貢賦機構「六府」中心 (PDF). 中醫藥雜誌. 2013, 24 (特刊1): 41–53 [2023-05-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4). 五行學說從「六府」所管理的日用材物借用為名號,在晚周秦漢之際,這五大材用又與宇宙發生論—「氣」的理論結合,衍生為「五行性用」思想。在五行性用的解釋之下,天地人神物類,都可以被五行的五種質性所統領,五行圖式的世界結構才得以合理存在。……〈洪範〉「五行」雖然已經具備了以五種物質材用作為「名號」,並將之提昇到抽象理論的雛型,不過要被用來旁推物類,甚而廣納萬物形成五行系統,還缺了一個重要元素—「氣」。以「氣」來論述萬物的發生與本質,是戰國末年稷下學「精氣學說」,以及在秦漢以後逐步發展成的「元氣一元論」的學說重點;只有萬物都是在一氣所化生的前提下,五行的性用類推於物類才是有意義的。這是戰國末年到漢初之際,將天人相應思想從哲學理路,具象到可操作性制度的過程中,相當重要的環節。 
  • 陳睿宏.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筮法》論譚 (PDF). 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五輯). 2014 [2023-05-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24). 八卦之四正卦,震東為春為木,兌西為秋為金,坎南為夏為火,離北為冬為水,四隅之卦中,巽居東南為木,艮居東北為水,此由《筮法》論說四季的吉凶變化的概念中可以推定六卦的五行屬性。八卦中獨缺乾坤未明其四時之位……傳統上本於《說卦》之說,坎水居北,北值冬季,有斂藏之性,而離火居南,南值夏季,正為萬物熟稔之榮景,此方位合四時之變,亦中國早期曆法的基本認識。《筮法》南北二方之用卦,正與《說卦》相反,主張坎南離北 
  • 郭齊勇. 再論「五行」與「聖智」. 中國哲學史. 2001, 3: 20–26 [2023-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揚雄《太玄·玄數》以“仁、義、禮、智、信”配五行“木、金、火、水、土”。“信”的地位為中央,屬土。 
  • 韓星. 漢代經學與“五常”核心價值觀的建構. 中國哲學史. 2017, 4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7). 不過,董仲舒將五行與五常相配,木配仁,火配智,土配信,金配義,水配禮,這種配法只有木配仁、金配義與後來的配法相一致,火配智、水配禮不見於後儒之說,而在土配信還是配智的問題上則一直存在著分歧。 
  • 任海燕. 五行五时说中的生克五行与中土五行比较.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7 (12): 805–807,824 [2019-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4). 
  • 陳元. 台北故宮藏宋元明帝王畫像與其隱喻的王朝正統性. 中國文化. 2016, (44): 137-153 [2020-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 Yuan Chen. Legitimation Discourse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Imperial China. Journal of Song Yuan Studies. 2014, (44): 325-364 [2017-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 王夢鷗. 讀「月令」 (PDF). 政治大學學報. 1970, 21: 1-14 [2023-05-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8). 
  • 陳久金. 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說. 自然科學史研究. 1986, 5 (2): 97–112 [2018-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林桂榛. 「五行」本為歷數概念詳證. 哲學與文化 (台北). 2016, 43 (11): 171–193 [2018-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 李志超. 《夏小正》-氣閏法-曆法革命 (PDF). 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 2002, 2 (2): 23-25 [2023-05-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21). 
  • 李志超. 歲時概念的早期演進 (PDF). 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 2000, 1 (2): 2-9 [2023-05-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8). 
  • 李零. 《管子》三十時節與二十四節氣:再談〈玄宮〉與〈玄宮圖〉 (PDF). 管子學刊. 1988, 2: 18-24 [2023-05-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8). 
  • 鄭碩. 《詩經·豳風·七月》曆法問題再探 (PDF).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19 年度學術年會. 2019 [2023-05-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8). 有學者認為彝族先民曾經使用過十月太陽曆,而《七月》被認為是十月太陽曆的古代文獻證據之一。本文從《七月》中記載的物候、農事、民俗、宗教社會活動等現象出發,考證它們的時間,系統地分析它們與曆法的對應,認為《七月》中使用的是十二月曆,而不是十月曆,以《七月》作為中國古代使用過十月太陽曆的證據是不可靠的。 
  • 易謀遠. 彝族古宇宙論與曆法研究 (PDF). 科學出版社. 2006: 341-359 [2023-05-18]. ISBN 978703017373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5). 
  • 林素娟. 先秦至漢代成室禮、五祀祭之性質、思維特色及禮制之轉化 (PDF). 成大中文學報. 2009, 25: 1–44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6-05). 孔穎達認為雞為木畜,羊為火畜,牛為土畜,犬為金畜,豕為水畜。配合〈月令〉春季食麥與羊,夏季食菽與雞、季夏食稷與牛,秋季食麻與犬,冬季食黍與彘,提出戶以羊,竈以雞,中霤以豚,門以犬,井以豕的說法。對比來看,春季食象徵南方的火畜,夏季食象徵東方的木畜,其他季節則食當方之畜,不免顯得有些混亂。並且五行與五臟、五祀、五牲之配合本不只一套,故而其所配之祭牲亦不只一種說法。故連孔穎達亦不免感嘆其取象多塗,不可一定。高誘亦從五行生剋進行理解,如認為春時祀戶,祭先脾,乃是因為「脾屬土」「春木勝土,言常食所勝」,此時食羊,乃因「羊,土畜也」亦採相勝之法。至於祀竈時,祭先肺,乃是因為「肺,金也,祭祀之肉,先用所勝」,此時食菽與雞,乃是因為「雞、豆皆屬火之所養」。至於季夏祀中霤,祭先心。乃是因為「心,火也,用所勝」,但又引另一說認為「心,土也,自用其藏也」。秋時祀門,祭先肝,乃因「肝,木也」,採相勝之說。但冬時祭先腎,則認為因為「腎屬水」,「自用其藏也」;而所食之彘,高誘認為亦屬水畜。高誘注解時雖採五行生剋之法,但卻極不統一,有時採相勝之法,有時卻又用同屬性之牲畜與內臟。同時高誘羊為土畜之說與前引〈月今〉系統不同,至於中霤又有用牛牲之說。春屬木,以土畜祭之,採相勝之法,但與其他經師注解並不相同,如前引孔穎達之說認為夏屬火,並視雞屬木畜,與高誘所採生剋之法並不相同。 
  • 白澤特輯【附錄】《復元白沢図》之「《白澤圖》輯校」. 
    佐佐木聰. 『白澤圖』 輯校 ―附解題― (PDF). 東北大學中國語學文學論集. 2009 [2023-06-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17). 
  • 陳劍. 幾種漢代鏡銘補說 (PDF). 第十屆漢代文學與思想暨創系六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7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9). 研究者已經指出,「玄砥」當指慈石(即磁石,磁鐵礦石,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鐵),《神農本草經》:「慈石一名玄石。」研究者又已指出,「砄」當指雄黃,即今礦物學中的雞冠石,主含二硫化二砷;「青曾」即曾青,指藍銅礦石;「赤丹」即丹砂,指天然紅色硫化汞礦物;「白礜」即「礜石」,指硫砷鐵礦石;加上「玄砥」即慈石,以上五種,正好即漢人筆下多見的「五石」「五色石」,上引《淮南子•墬形》分別將其與五方、五行、五色、五金等相配。 
  • week.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七曜曆. 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7). 
  • 黃河清. 從七曜說到“禮拜”、“星期”、“週”的語源. [2023-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3). 
  • 粟特語摩尼教文書中的七曜日曆法(星期). [2023-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2). 

whu.edu.cn

ric.whu.edu.cn

  • 郭齊勇. 再論「五行」與「聖智」. 中國哲學史. 2001, 3: 20–26 [2023-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揚雄《太玄·玄數》以“仁、義、禮、智、信”配五行“木、金、火、水、土”。“信”的地位為中央,屬土。 

wikipedia.org

ja.wikipedia.org

  • 五行和數字的配對,傳統上是水1、6,火2、7,木3、8,金4、9,土5、5(或5、10)[73],天干和數字的配對是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見朱震《漢上易傳》 之十日數和祝泌《皇極經世理數鈐》之先天本數。之所以有木1、2,火3、4,土5、6,金7、8,水9、10的說法,是將天干數字和天干所屬五行合併,而這種作法主要只見於「熊崎氏姓名學日语姓名判断[74]
  •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
    (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天墬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生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熱氣久者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久者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氣精者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
    (東漢)班固漢書·律曆志》述劉歆三統曆》:「五行與三統相錯。傳曰「天有三辰,地有五行」,然則三統五星可知也。《易》曰:「參五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太極運三辰五星於上。而元氣轉三統五行於下。其於人,皇極統三德五事。故三辰之合於三統也,日合於天統,月合於地統,斗合於人統。五星之合於五行,水合於辰星,火合於熒惑,金合於太白,木合於歲星,土合於填星。三辰五星而相經緯也。」
    (東漢)班固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清濁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精者為三光,粗者為五行。五行生情性,情性生汁中(協中),汁中(協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五:五行也。从二,陰陽在天地間,交迕也。」
    (隋)蕭吉五行大義日语五行大義》及其序文:「夫五行者,蓋造化之根源,人倫之資始,萬品稟其變易,百靈因其感通。本乎陰陽,散乎精像,周竟天地,布極幽明,子午卯酉為經緯,八風六律為綱紀。故天有五度(金木水火土之法度;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等眾星,在天上運行,為天之法度,《五行大義》稱之為三種七政,皆配屬五行。)以垂象,地有五材(金木水火土之質材)以資用,人有五常(仁義禮智信之倫常)以表德。萬有森羅,以五為度,過其五者,數則變焉,實資五氣(五行之氣),均和四序(春夏秋冬),孕育百品,陶鑄萬物。……凡萬物之始,莫不始於無,而後有。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序。四序,生之所生也;有,萬物滋繁,然後萬物生成也。皆由陰陽二氣,鼓舞陶鑄,互相交感。故孤陽不能獨生,單陰不能獨成,必須配合以爐冶,爾乃萬物化通。……夫五行皆資陰陽氣而生,故云:『濡氣生水,溫氣生火,強氣(壯盛之氣,取萬物發生成長之意)生木,剛氣生金,和氣(均和之氣,取協調四時之意)生土』……《禮記·禮運篇》云:『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文子》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是以稟天地五行之氣而生,為萬物之主,配二儀以為三材。然受氣者,各有多少。受木氣多者,其性勁直而懷仁;受火氣多者,其性猛烈而尚禮;受土氣多者,其性寬和而有信;受金氣多者,其性剛斷而含義;受水氣多者,其性沈隱而多智。五氣湊合,共成其身。」
    (北宋)周敦頤太極圖說》:「自無極而為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北宋)周敦頤通書·理性命》:「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xueshujie.net.cn

  • 黃德寬. 清華簡« 五紀» 篇建構的天人系統 (PDF). 學術界. 2022, 285. «五紀»開篇之後,以“后曰”引出建立天人系統的基本構架。這個構架的建立,首先是“倫歷天紀”,所謂“天紀”,即指“日、月、星、辰、歲,唯天五紀”。……“風、雨、寒、暑、大音(雷)”,這些天氣徵候的變化是日月更替、四時運轉中出現的自然現象,簡文首列“天下之時”,表達出人事不違“天時”的思想。二是“天下之度”,確定“直(繩)、矩、準、稱、規”為天下所共同依據的五種測度工具,簡文謂“五度”可保證天下“圓正達常”。三是“天下之正”,簡文將“直(繩)、矩、準、稱、規”五度,與“禮、義、愛、仁、忠”五德相配,賦予“五度”相應的人倫道德內涵,這就是“天下之正”。四是“天下之章”,簡文將“五德”與“青、白、墨、赤、黃”五色對應相配,以“五色”彰顯“五德”,這就是“天下之章”。……簡文第21-25號簡闡明“疇列五紀”的目的是“文胥天則”,將“五德”與“五色”相配,分別處位於“中”“東”“南”“西”“北”等“五極”。……簡文還明確描述了陰陽與“五行”的關係,如第69-70號簡:“唯皇上帝,和兆天度,建設五步,春秋冬夏,天衡既正,爰有日夜。唯皇上帝,降為民式,建設五行,四時是備,帝正合矩,絀贏同刑,動事象則。” 

zgbk.com

  • 七曜曆. 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7). 

zhihu.com

zhuanlan.zhi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