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伊兒汗國"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自成吉思汗以來,蒙古通過兩次西征,已相繼征服了波斯的大部分地區。蒙哥即位後,又立阿姆河等處行省統一管理波斯各州民政。但是,當時波斯尚存兩個獨立區域,一直沒有降附蒙古。一個是據有若干堅固要塞的「木剌夷」;另一個是以報達(巴格達)為都城的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伊斯兰教共主哈里發。為了征討這兩個區域,蒙哥命皇弟旭烈兀為這次西征軍的統帥,以乃蠻人怯的不花為前鋒,西征軍由諸王從所屬軍隊中每十人簽調二人組成。這次西征,是繼成吉思汗和拔都之後,又一次席捲西方的巨大的軍事浪潮。1256年,旭烈兀率軍渡阿姆河,進入波斯境內,怯的不花已先拔木剌夷數堡。按:木刺夷為阿拉伯語「迷途者」 ,被伊斯蘭教視為異端邪派,其徒慣於陰謀行刺,兇悍無道,常於「裏海西南山內險隘處築堡以居」。惟吉兒都苦堡(裏海南偏東山上),久攻不下,旭烈兀至,木剌夷王兀克乃丁遷延不從。旭烈兀分兵急攻,十一月二十日,主堡阿剌模提降,木剌夷平,蒙古軍誅之無噍類。接著,旭烈兀率軍進攻報達。按:報達位於波斯灣西北,為伊斯蘭教聖城,哈里發的國都。當時的哈里發為木司塔辛。旭烈兀先以書招降,木司塔辛回答不遜,反指責旭烈兀「少年偶然得志,便藐視天下」。旭烈兀決計深入,三道並進,合圍報達城。1258年2月20日,木司塔辛自知不支,遣使出降。報達城破後,哈里發及其長子被處死,阿拔斯第三十七代至此國亡。由是,旭烈兀遣使報捷,蒙哥決定把阿姆河以外地區交由他統治。旭烈兀繼遣將西征敘利亞和埃及。不久,西征埃及的蒙古軍遭敗,這時又傳來蒙哥汗死於四川,以及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的消息。在這種情況下,旭烈兀放棄返回蒙古本土的打算,決定乘機立足波斯,謀求獨立發展。這樣,旭烈兀經營善後,又在波斯創立了一個新的蒙古汗國,這就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伊利汗國。
1221年至1222年,成吉思汗西征時曾占領波斯東部呼羅珊諸城。1231年,大將搠裡蠻奉窩闊台汗之命,率軍三萬西征波斯。擊敗花剌子模嗣君札蘭丁後,次第征服波斯大部以及谷兒只(喬治亞)、亞美尼亞、魯迷(西亞塞爾柱王朝)。搠軍受命鎮戍波斯,並建行政機構統轄阿姆河以西的波斯地區。1251年蒙哥即位,設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以阿兒渾為長官,駐呼羅珊的徒思城(今伊朗馬什哈德附近)。次年,蒙哥遣弟旭烈兀往鎮波斯,統兵征討未降地區,令搠裡蠻和出征怯失迷兒(克什米爾)等處軍隊隸屬於旭烈兀,還命諸王從自己的軍隊中抽出十分之二人員隨從出征。
1316年合兒班答卒,子不賽因嗣位,還都桃里寺。權臣出班有擁立之功,不賽因為他向元朝請封,1324年泰定帝授出班「開府儀同三司、翊國公」,賜銀印、金符。出班專擅國政,諸子皆居要職,與不賽因發生矛盾,不賽因殺其第三子,出班舉兵叛,兵敗被殺。經過這次內亂,國勢削弱,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和國內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同時進發。1335年不賽因死後,伊利汗國迅速瓦解,權臣、統將各自擁立傀儡可汗,互相攻殺。1355年,欽察汗國札尼別汗攻入桃里寺,殺操縱朝政的出班後人,伊利汗努失兒完不知所終。在紛亂中,一些地方貴族也乘機獨立,形成割據局面。據有報達的蒙古貴族哈散(札剌亦兒氏)於1340年自立為汗。1358年,其子兀窪思汗兼併阿塞拜疆等省地,移都於桃里寺,史稱札剌亦兒朝,14世紀末被帖木兒帝國所滅。
1335年大汗阿布·賽義德去世,權臣、將軍各自擁立傀儡可汗,一度強大的伊爾汗國就此分裂成卡爾提德王朝(東波斯和阿富汗)、穆劄法爾王朝(西波斯)、劄刺亦兒王朝(伊拉克)和楚邦王朝(小亞細亞)四塊,互相攻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