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 (Chinese Wikipedia)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元大都"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refsWebsite
Global rank Chinese rank
9,165th place
589th place
1st place
1st place

guoxue.com

  • 《元史》卷九十七《食货志五》. [201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 目前史学界计算古代实际人口时一般按照平均每户人口5人计算,而且通常这个数字要比实际每户人口低一些,具体分析如下: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记载,至元七年(1270年),中都(1272年改名大都)城中以及附近的州县人口为:“户一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万一千三百五十。”《元史·地理志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70年大都(当时叫中都)城中以及附近的州县平均每户人口数只有2.72人,这个数据明显偏低,不符合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很可能只统计了城中的交税的成年人,而没有统计不交税的老人和儿童。
    因为这个数据既明显远低于元太宗时期(1235年)北方三十六路人口统计中的平均每户人口数5.44人①,也远低于元世祖时期的2次(1290年,1291年)全国人口统计中的平均每户人口数4.46人②。
    而且金朝的4次(1187年,1190年,1195年,1207年)全国人口统计数据中,平均每户人口数都超过6.36人③,而明太祖时期的3次(1381年,1391年,1393年)全国人口统计数据中,平均每户人口数都超过5.31人④。
    在《中国人口史》中,著名人口史学家吴松弟根据古代历朝历代的户口数据分析,结合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认为元朝1290年和1291年平均每户人口4.46人这个数据偏低,不符合实际情况,他在推断不同年份元朝实际人口的时候,都是按照平均每户人口5人计算⑤。
    然而,即便吴松弟在推断不同年份元朝实际人口的时候,都是按照平均每户人口5人计算。但是平均每户人口五人也远低于金朝时期,元太宗五年,以及明太祖时期的平均每户人口数。所以说目前史学界计算古代实际人口时一般按照平均每户人口5人计算,通常这个数字要比实际每户人口低一些的。
    如果按照平均每户人口5人计算,1270年,大都(当时叫中都)城中以及附近的州县实际人口有737,950人,也就是接近75万人。
    【参考文献】 ① 根据《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记载,元太宗窝阔台七年(1235年,乙未年),乙未籍户,籍得北方部分地区(燕京(今北京)、顺天(今河北保定)等三十六路)的人口为873,781户,4,754,975人。
    ② 根据《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13,196,206户,58,834,711人。其中原南宋境内有户11,840,800户,原金境内有1,355,406户。此次人口统计数据不包括西南各省的“山泽溪洞之民”。 根据《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13,430,332户。其中江淮和四川11,430,878户,内郡1,999,444户,一共59,848,964人,此外,游食者429,118人,僧、尼213,148人,共计60,491,230人。
    ③ 根据《金史》卷四十六《食货志一》记载,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 6,939,000户,45,447,900人。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女真、契丹、汉户为7,223,400户,48,490,400人。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 8,413,164户,53,532,151人。另一组数据为7,684,438户,45,816,079人。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前一组数据更可靠一些。
    ④ 根据《明太祖实录》卷140记载,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10,654,362户,59,873,305人。 根据《明太祖实录》卷214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10,684,435户,56,774,561人。根据《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0,652,870户,60,545,812人。
    ⑤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作者:吴松弟,2000年12月出版(《中国人口史》,著名人口史专家葛剑雄教授主编,分为六卷,均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吴松弟按照平均每户人口五人进行计算,书中对元朝1290年,1330年,1341年实际人口的推断,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人口大约1500万户,7500万人,第387页。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元朝人口大约1700万户,8500万人,第390页。 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元朝人口大约1800万户,9000万人,第391页。

web.archive.org

  • 《元史》卷九十七《食货志五》. [201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 目前史学界计算古代实际人口时一般按照平均每户人口5人计算,而且通常这个数字要比实际每户人口低一些,具体分析如下: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记载,至元七年(1270年),中都(1272年改名大都)城中以及附近的州县人口为:“户一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万一千三百五十。”《元史·地理志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70年大都(当时叫中都)城中以及附近的州县平均每户人口数只有2.72人,这个数据明显偏低,不符合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很可能只统计了城中的交税的成年人,而没有统计不交税的老人和儿童。
    因为这个数据既明显远低于元太宗时期(1235年)北方三十六路人口统计中的平均每户人口数5.44人①,也远低于元世祖时期的2次(1290年,1291年)全国人口统计中的平均每户人口数4.46人②。
    而且金朝的4次(1187年,1190年,1195年,1207年)全国人口统计数据中,平均每户人口数都超过6.36人③,而明太祖时期的3次(1381年,1391年,1393年)全国人口统计数据中,平均每户人口数都超过5.31人④。
    在《中国人口史》中,著名人口史学家吴松弟根据古代历朝历代的户口数据分析,结合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认为元朝1290年和1291年平均每户人口4.46人这个数据偏低,不符合实际情况,他在推断不同年份元朝实际人口的时候,都是按照平均每户人口5人计算⑤。
    然而,即便吴松弟在推断不同年份元朝实际人口的时候,都是按照平均每户人口5人计算。但是平均每户人口五人也远低于金朝时期,元太宗五年,以及明太祖时期的平均每户人口数。所以说目前史学界计算古代实际人口时一般按照平均每户人口5人计算,通常这个数字要比实际每户人口低一些的。
    如果按照平均每户人口5人计算,1270年,大都(当时叫中都)城中以及附近的州县实际人口有737,950人,也就是接近75万人。
    【参考文献】 ① 根据《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记载,元太宗窝阔台七年(1235年,乙未年),乙未籍户,籍得北方部分地区(燕京(今北京)、顺天(今河北保定)等三十六路)的人口为873,781户,4,754,975人。
    ② 根据《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13,196,206户,58,834,711人。其中原南宋境内有户11,840,800户,原金境内有1,355,406户。此次人口统计数据不包括西南各省的“山泽溪洞之民”。 根据《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13,430,332户。其中江淮和四川11,430,878户,内郡1,999,444户,一共59,848,964人,此外,游食者429,118人,僧、尼213,148人,共计60,491,230人。
    ③ 根据《金史》卷四十六《食货志一》记载,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 6,939,000户,45,447,900人。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女真、契丹、汉户为7,223,400户,48,490,400人。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 8,413,164户,53,532,151人。另一组数据为7,684,438户,45,816,079人。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前一组数据更可靠一些。
    ④ 根据《明太祖实录》卷140记载,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10,654,362户,59,873,305人。 根据《明太祖实录》卷214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10,684,435户,56,774,561人。根据《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0,652,870户,60,545,812人。
    ⑤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作者:吴松弟,2000年12月出版(《中国人口史》,著名人口史专家葛剑雄教授主编,分为六卷,均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吴松弟按照平均每户人口五人进行计算,书中对元朝1290年,1330年,1341年实际人口的推断,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人口大约1500万户,7500万人,第387页。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元朝人口大约1700万户,8500万人,第390页。 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元朝人口大约1800万户,9000万人,第3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