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烈 (Chinese Wikipedia)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克烈"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refsWebsite
Global rank Chinese rank
2,255th place
67th place

google.com.tw

books.google.com.tw

  • 徐寒. 《中國歷史百科全書(精華本)·第六卷·民族民俗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5年1月1日: 第65頁-第66頁. ISBN 9787560126104 (中文). 【克烈】遼、金時代蒙古高原的強大部族。居地在土拉河、鄂爾渾河上游一帶。或譯作克列夷、怯烈、怯里亦、客列亦惕、凱烈等。《遼史》稱為「阻卜」或「北阻卜」,亦作「達旦」。據《史集》記載:古昔此部之王生有八子,皆皮膚黝黑,因被稱為「克烈」,後來諸子之裔各成部落,自立姓氏,唯繼承王統的一支以克烈為名,其餘諸部都服屬於克烈之王。克烈分部見於記載者有:只兒斤、董合亦惕(或作斡欒·董合亦惕,斡欒意為多)、撒合亦惕,禿別干(或作土滿土伯夷,土滿意為萬)、阿勒巴惕。克烈族屬,學者意見不一,或主突厥說,或主蒙古說。主突厥說者或認為是9世紀中葉隨黠斯南下的謙河地區部落,或認為是回鶻汗國滅亡後留居本土的回鶻遺民,主蒙古說者認為是唐朝中期西遷的九姓達怛後裔。元朝人視克烈為蒙古,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將克烈列於「蒙古七十二種」中,與屬突厥語族的乃蠻、汪古、畏兀兒等劃入色目的部族區別開來。 

google.com.tw

  • 楊建新; 馬曼麗. 《成吉思汗忽必烈評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5月: 第60頁-第61頁. ISBN 9787305037993 (中文). 克烈部是一個古老的部族,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9-10世紀時代的九姓韃靼。在回鶻汗國時期,包括九姓韃靼在內的室韋——韃靼人與回鶻政權發生過多次戰爭。840年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擊敗,由此引起了大批回鶻人的西遷。但占領回鶻故地的黠戛斯人並未在回鶻故地久留,這一地區很快由九姓韃靼等室韋—韃靼人占據,以後他們大致就活動在這塊後來稱為蒙古高原的地區。遼王朝建立前後,契丹人的勢力向蒙古高原擴張,先後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九姓韃靼也被納入了遼王朝的統治下。《遼史》中九姓韃靼分別以達旦國、達旦國九部、阻卜九部及北阻卜等名稱出現,其居地大體在土拉河、鄂爾渾河一帶,與12世紀克烈部的居地相當。即九姓韃靼是較早遷入蒙古高原的室韋一韃靼人,所以他們的後裔克烈部人也應是蒙古人,《史集》說到克烈部自認為「他們是蒙古人的一種」。但是由於他們長期同突厥語各部的交往和混合,被較深地突厥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