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入菩薩行論"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這部論非常巧妙的將菩提資糧涵攝在菩提心的實踐中,而以願心、行心為總綱。可以說由龍樹,無著發展下來的這個潮流,到了寂天就完備了,此後所有討論以菩提心來實踐大乘資糧的,完全以寂天的架構為主,再也沒有超出這個範圍。
與蓮花戒的情況相同,入藏的阿底峽也是應藏人修行上的問題而撰著了《菩提道燈》,以當時教法混亂的情況來看,也是沒有掌握實踐的綱領,於是阿底峽在論中也依寂天的骨幹,分出二類菩提心(《菩提道炬》第10~19頌),並說行心是為了增廣願心的(第19頌),其方法是三學。[...]藏傳佛教各大教派,均將金洲法稱傳下來的《修心七義》、寂天《入菩薩行論》、阿底峽《菩提道燈》三部書列為論典稍為有些基礎後,修發心法之前的必讀書籍,因為藉此可了解顯密之間的關係,尤其可了解發心與菩提資糧之間的關係。閱完之後,再閱讀各派成就者仿《菩提道燈》而撰的註釋書籍,噶舉派則讀岡波巴的《解脫莊嚴寶》,格魯派則讀宗喀巴的《道次廣論》,噶當派雖有許多註解,但向以阿底峽的自釋為主。這些書閱完後,實際修發心時,都有各派成就者自撰的儀軌,但其口訣必定是阿底峽傳下的寂天自他相換或金洲法稱的因果七教誡。
這部論非常巧妙的將菩提資糧涵攝在菩提心的實踐中,而以願心、行心為總綱。可以說由龍樹,無著發展下來的這個潮流,到了寂天就完備了,此後所有討論以菩提心來實踐大乘資糧的,完全以寂天的架構為主,再也沒有超出這個範圍。
與蓮花戒的情況相同,入藏的阿底峽也是應藏人修行上的問題而撰著了《菩提道燈》,以當時教法混亂的情況來看,也是沒有掌握實踐的綱領,於是阿底峽在論中也依寂天的骨幹,分出二類菩提心(《菩提道炬》第10~19頌),並說行心是為了增廣願心的(第19頌),其方法是三學。[...]藏傳佛教各大教派,均將金洲法稱傳下來的《修心七義》、寂天《入菩薩行論》、阿底峽《菩提道燈》三部書列為論典稍為有些基礎後,修發心法之前的必讀書籍,因為藉此可了解顯密之間的關係,尤其可了解發心與菩提資糧之間的關係。閱完之後,再閱讀各派成就者仿《菩提道燈》而撰的註釋書籍,噶舉派則讀岡波巴的《解脫莊嚴寶》,格魯派則讀宗喀巴的《道次廣論》,噶當派雖有許多註解,但向以阿底峽的自釋為主。這些書閱完後,實際修發心時,都有各派成就者自撰的儀軌,但其口訣必定是阿底峽傳下的寂天自他相換或金洲法稱的因果七教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