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十地"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附帶一提,《華嚴經》之類的經典,最早也只以初期大乘「十住說」為菩薩的修行階位,而不採用華嚴「十地說」,這點從該經的主要章節〈入法界品〉所標示的修行階位即可看出。〈入法界品〉不但列出「十住說」為菩薩的修行階位,並且又在「初發心住」之前設置了「信行者」(信解者)。此「信行者」尚處凡夫位,一旦登上第一初發心就入了聖位,可見從這「十住」一開始的初發心住就被視為聖位菩薩。而〈入法界品〉中提出的菩薩修行階位,何以是「十住」而非「十地」呢?或許這是由於〈入法界品〉成立之時,普遍採用初期大乘「十住說」的菩薩階位,而且華嚴「十地說」尚未成立,或者還未被廣泛使用的緣故吧!....原本《華嚴經》中,雖也提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位階,但都是單獨的陳述,因此,十住與十地是個別的階位說,而十行與十迴向也未必就是修行階位。實際上,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經論,完全未提及十行與十迴向,而十住相當於大乘最初期所說的十地,在華嚴「十地說」流行以後,「十住說」就不再見於經論,從此就只採用「十地說」為菩薩的修行階位了。
「修道」分成「菩薩十地」等等,每個層次裡面都有很多的細節.....「十地」跟「五道」有什麼差別呢?五道的範圍比較廣,而十地的範圍相對比較窄:因為就像剛剛說的,「十地」是以證悟空性,也就是以聖者菩薩來做的分類。五道的範圍,則不局限於聖者,還包括一些凡夫菩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五道所包含的範圍,是比較廣的。
「中品般若」的「十地」,實為「十住」說。竺佛念所譯的『十住斷結經』,前四卷是十住說,也名為十地,如說:「十住菩薩於十地中而淨其行」。
「修道」分成「菩薩十地」等等,每個層次裡面都有很多的細節.....「十地」跟「五道」有什麼差別呢?五道的範圍比較廣,而十地的範圍相對比較窄:因為就像剛剛說的,「十地」是以證悟空性,也就是以聖者菩薩來做的分類。五道的範圍,則不局限於聖者,還包括一些凡夫菩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五道所包含的範圍,是比較廣的。
附帶一提,《華嚴經》之類的經典,最早也只以初期大乘「十住說」為菩薩的修行階位,而不採用華嚴「十地說」,這點從該經的主要章節〈入法界品〉所標示的修行階位即可看出。〈入法界品〉不但列出「十住說」為菩薩的修行階位,並且又在「初發心住」之前設置了「信行者」(信解者)。此「信行者」尚處凡夫位,一旦登上第一初發心就入了聖位,可見從這「十住」一開始的初發心住就被視為聖位菩薩。而〈入法界品〉中提出的菩薩修行階位,何以是「十住」而非「十地」呢?或許這是由於〈入法界品〉成立之時,普遍採用初期大乘「十住說」的菩薩階位,而且華嚴「十地說」尚未成立,或者還未被廣泛使用的緣故吧!....原本《華嚴經》中,雖也提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位階,但都是單獨的陳述,因此,十住與十地是個別的階位說,而十行與十迴向也未必就是修行階位。實際上,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經論,完全未提及十行與十迴向,而十住相當於大乘最初期所說的十地,在華嚴「十地說」流行以後,「十住說」就不再見於經論,從此就只採用「十地說」為菩薩的修行階位了。
「中品般若」的「十地」,實為「十住」說。竺佛念所譯的『十住斷結經』,前四卷是十住說,也名為十地,如說:「十住菩薩於十地中而淨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