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十斋日"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法齋日/十五日(SA);十五日(GA);月十五日(MA/DA/AA);十五日齋(DA);齋日(AA)」,南傳作(i)「在十四、十五日裡」(Cātuddasiṃ pañcadasi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第十四、第十五」(On the fourteenth or fifteenth),或(ii)「在布薩日」(tadahuposathe,直譯為「在布薩那日, 在那個布薩日」),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布薩日」(the Uposatha day),並解說這是佛教徒的「儀式日」(observance day),在陰曆15日或14日晚上舉行,比丘聚集在一起背誦「波羅提木叉」(SN.8.7)。佛陀時代印度的古曆,分一年為「寒季、熱季、雨季」三季,每季有四個月,分為八個半月(pakkha),第3與第7個半月有14天,其它為15天(摩訶僧祇律卷第二所說亦同),在每個半月裡的滿月與新月夜晚(第14日或第15日),以及半月形的夜晚(第8天)被認為特別吉祥,在佛教徒中這些日子成為布薩日。在滿月與新月夜晚,比丘們誦戒,而在家眾則在滿月與新月日,加上半月形的第8天,到寺院守八關齋戒,聞法與修定(MN.4, Note.59)。半月形的第8天則稱為「小布薩日;小齋戒日」(minor Uposathaṃ, SN.10.5, Note.573)。「布薩」(uposatha),另譯作「齋戒;說戒;齋日
法齋日/十五日(SA);十五日(GA);月十五日(MA/DA/AA);十五日齋(DA);齋日(AA)」,南傳作(i)「在十四、十五日裡」(Cātuddasiṃ pañcadasi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第十四、第十五」(On the fourteenth or fifteenth),或(ii)「在布薩日」(tadahuposathe,直譯為「在布薩那日, 在那個布薩日」),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布薩日」(the Uposatha day),並解說這是佛教徒的「儀式日」(observance day),在陰曆15日或14日晚上舉行,比丘聚集在一起背誦「波羅提木叉」(SN.8.7)。佛陀時代印度的古曆,分一年為「寒季、熱季、雨季」三季,每季有四個月,分為八個半月(pakkha),第3與第7個半月有14天,其它為15天(摩訶僧祇律卷第二所說亦同),在每個半月裡的滿月與新月夜晚(第14日或第15日),以及半月形的夜晚(第8天)被認為特別吉祥,在佛教徒中這些日子成為布薩日。在滿月與新月夜晚,比丘們誦戒,而在家眾則在滿月與新月日,加上半月形的第8天,到寺院守八關齋戒,聞法與修定(MN.4, Note.59)。半月形的第8天則稱為「小布薩日;小齋戒日」(minor Uposathaṃ, SN.10.5, Note.573)。「布薩」(uposatha),另譯作「齋戒;說戒;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