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台灣民眾黨"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他提到,印度要脫離英國,是種族民族主義,印度人跟英國人長得就不一樣,語言文化人種都看起來不一樣,可是美國脫離英國,是公民民族主義,英國跟美國都講英文的。柯文哲反問,如果今天台灣跟中國的狀況,你覺得是印度對英國還是美國對英國?是美國對英國,簡單的講,台灣對中國大陸是政治制度跟生活方式的不同,意思就是說,「這種政治制度跟生活方式是我自己選的」。
柯文哲指出,台灣跟中國可合作就合作、該競爭就競爭,須對抗還是要對抗,但民進黨「可合作也要對抗」、國民黨讓人擔心「必須對抗卻要合作」,台灣應在美國架構下求取最大利益。
針對兩岸關係,他主張「台灣自主、兩岸和平」,維持現有的民主、自由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願意在對等、尊嚴前提下展開交流,他辦過雙城論壇、世大運,具備成功和中國大陸打交道經驗,從未讓台灣權益受損。柯文哲表示,將以「5個互相」與對岸互動,包含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理解各有困難,希望找出彼此可接受方案。他說,不過,沒有人會把國家安全寄託在對方善意,因此必須有足夠國防力量,國防預算要達到GDP的3%。
以政治光譜來說,民眾黨是中間偏左,親民黨則是中間偏右[...]
如果從政黨研究的理論出發,政治學者將這種把左右兩派(統獨)的聲音納入其內,同時在碰觸各種議題時又採用不同聲音與觀點的政黨,稱呼為「大帳篷」政黨(Big Tent或是Catch-All Party)。
如果從政黨研究的理論出發,政治學者將這種把左右兩派(統獨)的聲音納入其內,同時在碰觸各種議題時又採用不同聲音與觀點的政黨,稱呼為「大帳篷」政黨(Big Tent或是Catch-All Party)。
我們已經沒時間浪費,我們要包容共生、不要彼此仇視,要法治、不要人治;要民主、不要民粹
柯文哲回應,還是秉持「5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為原則,強調兩岸之間還是必須保有溝通管道。
政大選研中心特聘研究員陳陸輝指出在2023年3月最新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調查當中,對政治人物的好感度以10分為滿分,大一學生對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的好感度最高,分數獲5.9分,其次是國民黨籍的新北市長侯友宜獲得5.36分,副總統兼民進黨黨主席賴清德排名第三,獲得4.91分。而在2022年12月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調查當中,民眾對3位政治人物的好感度以10分為滿分,侯友宜成績最高,分數達到7分,其次是賴清德獲6.14分,柯文哲僅獲得5.57分,相較2019年6月的調查,柯文哲獲得5.95分、韓國瑜分數最低僅獲得3.79分。
回顧柯文哲的崛起,他2014年以“無黨無派”的醫生形象進入政壇,言必稱“科學、理性”,又以經常“失言”、坐公交車上下班等形象聞名,其實高度符合蔣經國時代技術官僚群體所代表的「利益無涉」的高級知識分子形象。而「以民眾為本」、「把國家還給你」等口號更是直接重現了蔣經國所代表的裴隆式的政治想像。
民眾黨有「當代自由主義」的味道,這項思潮是當年美國經濟大衰退後,面對內憂外患,以凱恩斯學派為基礎的體制改革。
戴雅門認為,民眾黨除了個人主義,也具有「民粹」特質,許多投票給柯文哲的年輕選民是反政黨、反建制,認為傳統政黨辜負了他們,認為社會需要新的變革。但戴雅門也指出,民眾黨與美國、歐洲極左、極右的民粹政黨不同,民眾黨屬於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間派民粹主義,柯文哲雖然對兩黨與內政多有批評,但他並未煽動種族歧視、或者極端民族主義去攻擊移民,他不認為柯文哲是「反民主」的政治人物。
民眾黨有「當代自由主義」的味道,這項思潮是當年美國經濟大衰退後,面對內憂外患,以凱恩斯學派為基礎的體制改革。
民眾黨有「當代自由主義」的味道,這項思潮是當年美國經濟大衰退後,面對內憂外患,以凱恩斯學派為基礎的體制改革。
柯文哲回應,還是秉持「5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為原則,強調兩岸之間還是必須保有溝通管道。
以政治光譜來說,民眾黨是中間偏左,親民黨則是中間偏右[...]
針對兩岸關係,他主張「台灣自主、兩岸和平」,維持現有的民主、自由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願意在對等、尊嚴前提下展開交流,他辦過雙城論壇、世大運,具備成功和中國大陸打交道經驗,從未讓台灣權益受損。柯文哲表示,將以「5個互相」與對岸互動,包含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理解各有困難,希望找出彼此可接受方案。他說,不過,沒有人會把國家安全寄託在對方善意,因此必須有足夠國防力量,國防預算要達到GDP的3%。
民眾黨有「當代自由主義」的味道,這項思潮是當年美國經濟大衰退後,面對內憂外患,以凱恩斯學派為基礎的體制改革。
其實我們不是種族民族主義,是公民民族主義
他提到,印度要脫離英國,是種族民族主義,印度人跟英國人長得就不一樣,語言文化人種都看起來不一樣,可是美國脫離英國,是公民民族主義,英國跟美國都講英文的。柯文哲反問,如果今天台灣跟中國的狀況,你覺得是印度對英國還是美國對英國?是美國對英國,簡單的講,台灣對中國大陸是政治制度跟生活方式的不同,意思就是說,「這種政治制度跟生活方式是我自己選的」。
如果從政黨研究的理論出發,政治學者將這種把左右兩派(統獨)的聲音納入其內,同時在碰觸各種議題時又採用不同聲音與觀點的政黨,稱呼為「大帳篷」政黨(Big Tent或是Catch-All Party)。
回顧柯文哲的崛起,他2014年以“無黨無派”的醫生形象進入政壇,言必稱“科學、理性”,又以經常“失言”、坐公交車上下班等形象聞名,其實高度符合蔣經國時代技術官僚群體所代表的「利益無涉」的高級知識分子形象。而「以民眾為本」、「把國家還給你」等口號更是直接重現了蔣經國所代表的裴隆式的政治想像。
其實我們不是種族民族主義,是公民民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