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非佛說論諍 (Chinese Wikipedia)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大乘非佛說論諍"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refsWebsite
Global rank Chinese rank
1st place
1st place
low place
540th place
low place
9,646th place
low place
3,737th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3,751st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5,143rd place
2,798th place
141st place
low place
3,378th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7,236th place
low place
4,823rd place
6th place
4th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8,532nd place

archive.org

  • 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学佛三书·正信的佛教.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61340561.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 是由于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 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 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〇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 而外,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

book853.com

buddhason.org

agama.buddhason.org

  • 《相應部》47相應14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比丘們!凡那些存在於過去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也有這樣最勝的一對弟子,猶如我的舍利弗、目揵連;凡那些存在於未來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也必有這樣最勝的一對弟子,猶如我的舍利弗、目揵連。
  • 《相應部》47相應14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比丘們!凡那些存在於過去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也有這樣最勝的一對弟子,猶如我的舍利弗、目揵連;凡那些存在於未來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也必有這樣最勝的一對弟子,猶如我的舍利弗、目揵連。

budsas.org

cbeta.org

tripitaka.cbeta.org

  • 《臭穢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殺生宰割並繩縛 盜取妄語與詐欺
    習誦邪曲婬人婦 如此之行為臭穢
    臭穢非因食肉而

    此世諸欲不自制 貪求諸味業不淨
    邪空邪見難化導 肉食不是實臭穢

    粗暴冷酷習暗害 害友過慢無悲愍
    吝嗇從不行施捨 肉食不是實臭穢

    忿憍剛愎反抗心 諂曲嫉妒自矜揚
    親諸不善有過慢 肉食不是實臭穢

    賴債行惡與讒謗 奸商行詐飾言說
    於世為惡最下人 肉食不是實臭穢

    對諸眾生無禁制 取他物品施加害
    無戒殘忍行不仁 肉食不是實臭穢

    貪求諸欲多侵害 常行惡事死至闇
    彼等有情入地獄 肉食不是實臭穢

    不食肉斷食裸體 結髮塗塵服獸皮
    侍火供養於世間 為得不死多苦行
    真言祭祀及犧牲 不分季節激烈行
    不度疑惑非淨人

    守護通路勝根行 質真柔軟樂諦法
    斷一切苦去執著 賢者見聞無執著

    斯義世尊反復說 通曉吠陀之彼等
    牟尼宣說種種偈 知義無著無臭穢

    佛示善說為除苦 開涅槃句無臭穢
    帝須謙虛禮如來 當場乞求作沙門
  • 《本生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二四六 油教訓本生譚
    (菩薩=仙人)
    此本生譚是佛在毘舍離附近重閣講堂中時,對師子將軍所作之談話。彼於歸依佛之次日,於食物中添肉供佛,尼乾子之徒聞之怒而不悅,思欲害如來之名而非難曰:「沙門瞿曇對決定為供養自己所調理之肉,知之而食。」比丘等集於法堂開始議論:「諸位法友!尼乾子到處非難云:『沙門瞿曇對決定為供養自己所調理之肉,知之而與弟子共同而食。』」佛聞之云:「汝等比丘!尼乾子非難我食決定供養所調理之肉,非自今日始,彼於前生即有非難。」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某婆羅門之家,達成年後,出家入仙人之道。為得鹽與酸味之物,由雪山地方來波羅奈,翌日入都中托鉢。然有某家主人,思欲窘此行者,招行者入於家中設座使坐,獻魚肉之類,於食事終了,自己亦坐於一面云:「此肉決定只為供養尊者而殺生調理者,惡業歸於尊者,於我無關。」於是唱第一之偈:

    打害殺行施 人無自制心
    如是取食物 人為罪所污
    菩薩聞此唱第二之偈:

    殺妻兒行事 人無自制心
    智慧人食此 不為罪污染
    菩薩如此為彼說法,即起座而去。
    結分
    佛述此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家主是尼乾子,而行者即是我。」
  • 《斷酒肉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二十三日。會其後諸僧尼或猶云律中無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其月二十九日。又勅請義學僧一百四十一人義學尼五十七人。於華林華光殿使莊嚴寺法超。奉誠寺僧辯。光宅寺寶度等三律師。昇高座御席地施座。餘僧尼亦爾。
    制旨問法超等三律師曰。古人云。止沸莫若去薪。息過莫若無言。弟子無言乃復甚易。但欲成人之美使佛種相續與諸僧尼共弘法教。兼即事中亦不得默已。故今集會於大眾前。求律中意。聞諸。
    僧道律中無有斷肉法又無懺悔食肉法
  • 《本生經》帝梨富沙、跋梨迦之供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爾時有帝梨富沙與跋梨迦二商人率五百輛車由鬱迦羅地方往中部地方之途中,與之原有血緣親族之天人等阻止其車,勸其獻食物與佛。彼等攜炒麵與蜜丸赴佛之側曰:「尊師世尊!請以慈心受予等之食物。」佛於受乳粥之日,已失其鉢,彼思:「如來不能以手受物,將如何可耶?」於是四大天王知佛之心,以青石之寶珠所作之鉢,由四方持來,但為佛所拒。復次以菜豆色之石作四鉢持來。佛喜四天子之念,受其四鉢,加以重叠,佛曰:「合而為一!」於是於鉢之邊緣殘留四印,成一中形大之鉢。佛以此高價之石所作之鉢,受其食物。佛於食後而述謝辭。此兄弟之二商人等歸依佛法,唱二歸依成為信士。二人曰:「予等思欲奉戴尊師賜與之物!」佛以右手撫摸己頂,贈髮以為紀念。二人捧髮還都後,為佛髮建塔,納入供養。
  • 《論事》第二十一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今稱一切方論。遍四方上下,世界安住所,一切世界住諸佛,起自己之思惟,言「一切方住諸佛」,乃大眾部之邪執

    (自)一切方住諸佛耶?(他)然。(自)東方住諸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東方住諸佛耶?(他)然。(自)彼佛何名、何生、何姓耶?彼佛之父母何名耶?彼佛之一雙弟子何名耶?彼佛之近侍何名,持如何之衣,持如何之鉢耶?於如何之聚落、村邑、都城、王國、地方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南方……乃至……西方……乃至……北方……乃至……下方住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下方住佛耶?(他)然。(自)彼佛何名……乃至……於……地方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上方住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上方住佛耶?(他)然。(自)〔佛〕住四王天……乃至……住三十三天……乃至……住夜摩天……乃至……住兜率天……乃至……住化樂天……乃至……住他化自在天……乃至……住梵天世界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dizang.org

hkbuddhist.org

kagyuoffice.org.tw

  • 法王噶瑪巴2016年亞洲講經法席《心經》課程 (4). [2018-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修道」分成「菩薩十地」等等,每個層次裡面都有很多的細節.....「十地」跟「五道」有什麼差別呢?五道的範圍比較廣,而十地的範圍相對比較窄:因為就像剛剛說的,「十地」是以證悟空性,也就是以聖者菩薩來做的分類。五道的範圍,則不局限於聖者,還包括一些凡夫菩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五道所包含的範圍,是比較廣的。 

mahasati.org.tw

mbscnn.org

  • 《帝釋所問經講記》. [2018-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 班迪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解脫道上》:在此,我想談論一下「素食主義」。有些人認為吃素才是道德的。在上座部佛教裡,並沒有「吃素能助禪修者更快或更容易見到法」的思想。佛陀並未完全禁止「吃肉」。提婆達多曾要求佛陀立下戒律禁止食肉,但佛陀思考了這事的利、弊後,回拒他的要求。在佛陀時代,一般人們吃菜也吃肉。比丘必須依托缽而食,他們沒辨法知道哪一家吃素,哪一家不是。而且,他們必須接受在家眾所給與的任何食物。如果佛陀立下這條戒律而禁止肉食,這將會影響比丘們的修行。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如佛陀所教的方式進食,思惟食物的不淨,不去執著任何的食物。不一定得吃素才能修行。
  • 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講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菩薩觀見三界內外一切法之生、滅,藉此修習毗婆舍那。所以佛陀說:菩薩觀五取蘊生滅,依序引發諸毗婆舍那智,接著,先以「預流道」,證知涅槃。其後,他以同樣的方式修習毗婆舍那,並藉由「一來道」證知涅槃。再者,他又繼續修習毗婆舍那,再依「不還道」證知涅槃。然後,他又繼續修毗婆舍那,以稱為「漏盡智」的「阿羅漢道」證知涅槃,成為具備「一切知智」的佛陀。

ntu.edu.tw

buddhism.lib.ntu.edu.tw

stust.edu.tw

faculty.stust.edu.tw

sutta.org

dhamma.sutta.org

theravadins.org

web.archive.org

  • 《為何要學習南傳佛教?》. [201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馬哈希長老與第六次結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西元1954年緬甸、泰國、斯里蘭卡、柬埔寨、寮國、越南、印度、尼泊爾等八個國家的上座部佛教僧團公推馬哈希長老和明昆長老領導第六次結集,由馬哈希長老負責提問相當於第一次結集時的大迦葉,明昆長老負責回答問題,地位相當於第一次結集時的優婆離阿難
  • 《帝釋所問經講記》. [2018-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 《正念動中禪的原理與方法》. [2018-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Is Theravada Buddhism for Arahatship Only?》. [201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 班迪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解脫道上》:在此,我想談論一下「素食主義」。有些人認為吃素才是道德的。在上座部佛教裡,並沒有「吃素能助禪修者更快或更容易見到法」的思想。佛陀並未完全禁止「吃肉」。提婆達多曾要求佛陀立下戒律禁止食肉,但佛陀思考了這事的利、弊後,回拒他的要求。在佛陀時代,一般人們吃菜也吃肉。比丘必須依托缽而食,他們沒辨法知道哪一家吃素,哪一家不是。而且,他們必須接受在家眾所給與的任何食物。如果佛陀立下這條戒律而禁止肉食,這將會影響比丘們的修行。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如佛陀所教的方式進食,思惟食物的不淨,不去執著任何的食物。不一定得吃素才能修行。
  • 《臭穢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殺生宰割並繩縛 盜取妄語與詐欺
    習誦邪曲婬人婦 如此之行為臭穢
    臭穢非因食肉而

    此世諸欲不自制 貪求諸味業不淨
    邪空邪見難化導 肉食不是實臭穢

    粗暴冷酷習暗害 害友過慢無悲愍
    吝嗇從不行施捨 肉食不是實臭穢

    忿憍剛愎反抗心 諂曲嫉妒自矜揚
    親諸不善有過慢 肉食不是實臭穢

    賴債行惡與讒謗 奸商行詐飾言說
    於世為惡最下人 肉食不是實臭穢

    對諸眾生無禁制 取他物品施加害
    無戒殘忍行不仁 肉食不是實臭穢

    貪求諸欲多侵害 常行惡事死至闇
    彼等有情入地獄 肉食不是實臭穢

    不食肉斷食裸體 結髮塗塵服獸皮
    侍火供養於世間 為得不死多苦行
    真言祭祀及犧牲 不分季節激烈行
    不度疑惑非淨人

    守護通路勝根行 質真柔軟樂諦法
    斷一切苦去執著 賢者見聞無執著

    斯義世尊反復說 通曉吠陀之彼等
    牟尼宣說種種偈 知義無著無臭穢

    佛示善說為除苦 開涅槃句無臭穢
    帝須謙虛禮如來 當場乞求作沙門
  • 《本生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二四六 油教訓本生譚
    (菩薩=仙人)
    此本生譚是佛在毘舍離附近重閣講堂中時,對師子將軍所作之談話。彼於歸依佛之次日,於食物中添肉供佛,尼乾子之徒聞之怒而不悅,思欲害如來之名而非難曰:「沙門瞿曇對決定為供養自己所調理之肉,知之而食。」比丘等集於法堂開始議論:「諸位法友!尼乾子到處非難云:『沙門瞿曇對決定為供養自己所調理之肉,知之而與弟子共同而食。』」佛聞之云:「汝等比丘!尼乾子非難我食決定供養所調理之肉,非自今日始,彼於前生即有非難。」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某婆羅門之家,達成年後,出家入仙人之道。為得鹽與酸味之物,由雪山地方來波羅奈,翌日入都中托鉢。然有某家主人,思欲窘此行者,招行者入於家中設座使坐,獻魚肉之類,於食事終了,自己亦坐於一面云:「此肉決定只為供養尊者而殺生調理者,惡業歸於尊者,於我無關。」於是唱第一之偈:

    打害殺行施 人無自制心
    如是取食物 人為罪所污
    菩薩聞此唱第二之偈:

    殺妻兒行事 人無自制心
    智慧人食此 不為罪污染
    菩薩如此為彼說法,即起座而去。
    結分
    佛述此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家主是尼乾子,而行者即是我。」
  • 淨土決疑論. [201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8). 
  • 淨土決疑論─宋代彌陀淨土的信仰與辯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黃啟江
  • 第十八愿讲话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净慧法师
  • 極樂無為涅槃界──2008年11月16日慧淨法師開示於淨土宗廣州念佛會. [2019年4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5月9日). 
  • 大势至菩萨极乐世界成佛永不“般涅槃”. [201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開創中國特色的天台宗學說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佛教聯合會
  • 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50年成立大會
  • 《斷酒肉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二十三日。會其後諸僧尼或猶云律中無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其月二十九日。又勅請義學僧一百四十一人義學尼五十七人。於華林華光殿使莊嚴寺法超。奉誠寺僧辯。光宅寺寶度等三律師。昇高座御席地施座。餘僧尼亦爾。
    制旨問法超等三律師曰。古人云。止沸莫若去薪。息過莫若無言。弟子無言乃復甚易。但欲成人之美使佛種相續與諸僧尼共弘法教。兼即事中亦不得默已。故今集會於大眾前。求律中意。聞諸。
    僧道律中無有斷肉法又無懺悔食肉法
  • 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講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菩薩觀見三界內外一切法之生、滅,藉此修習毗婆舍那。所以佛陀說:菩薩觀五取蘊生滅,依序引發諸毗婆舍那智,接著,先以「預流道」,證知涅槃。其後,他以同樣的方式修習毗婆舍那,並藉由「一來道」證知涅槃。再者,他又繼續修習毗婆舍那,再依「不還道」證知涅槃。然後,他又繼續修毗婆舍那,以稱為「漏盡智」的「阿羅漢道」證知涅槃,成為具備「一切知智」的佛陀。
  • 《相應部》47相應14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比丘們!凡那些存在於過去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也有這樣最勝的一對弟子,猶如我的舍利弗、目揵連;凡那些存在於未來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也必有這樣最勝的一對弟子,猶如我的舍利弗、目揵連。
  • 法王噶瑪巴2016年亞洲講經法席《心經》課程 (4). [2018-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修道」分成「菩薩十地」等等,每個層次裡面都有很多的細節.....「十地」跟「五道」有什麼差別呢?五道的範圍比較廣,而十地的範圍相對比較窄:因為就像剛剛說的,「十地」是以證悟空性,也就是以聖者菩薩來做的分類。五道的範圍,則不局限於聖者,還包括一些凡夫菩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五道所包含的範圍,是比較廣的。 
  • 《相應部》47相應14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比丘們!凡那些存在於過去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也有這樣最勝的一對弟子,猶如我的舍利弗、目揵連;凡那些存在於未來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也必有這樣最勝的一對弟子,猶如我的舍利弗、目揵連。
  • 《本生經》帝梨富沙、跋梨迦之供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爾時有帝梨富沙與跋梨迦二商人率五百輛車由鬱迦羅地方往中部地方之途中,與之原有血緣親族之天人等阻止其車,勸其獻食物與佛。彼等攜炒麵與蜜丸赴佛之側曰:「尊師世尊!請以慈心受予等之食物。」佛於受乳粥之日,已失其鉢,彼思:「如來不能以手受物,將如何可耶?」於是四大天王知佛之心,以青石之寶珠所作之鉢,由四方持來,但為佛所拒。復次以菜豆色之石作四鉢持來。佛喜四天子之念,受其四鉢,加以重叠,佛曰:「合而為一!」於是於鉢之邊緣殘留四印,成一中形大之鉢。佛以此高價之石所作之鉢,受其食物。佛於食後而述謝辭。此兄弟之二商人等歸依佛法,唱二歸依成為信士。二人曰:「予等思欲奉戴尊師賜與之物!」佛以右手撫摸己頂,贈髮以為紀念。二人捧髮還都後,為佛髮建塔,納入供養。
  • 《論事》第二十一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今稱一切方論。遍四方上下,世界安住所,一切世界住諸佛,起自己之思惟,言「一切方住諸佛」,乃大眾部之邪執

    (自)一切方住諸佛耶?(他)然。(自)東方住諸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東方住諸佛耶?(他)然。(自)彼佛何名、何生、何姓耶?彼佛之父母何名耶?彼佛之一雙弟子何名耶?彼佛之近侍何名,持如何之衣,持如何之鉢耶?於如何之聚落、村邑、都城、王國、地方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南方……乃至……西方……乃至……北方……乃至……下方住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下方住佛耶?(他)然。(自)彼佛何名……乃至……於……地方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上方住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上方住佛耶?(他)然。(自)〔佛〕住四王天……乃至……住三十三天……乃至……住夜摩天……乃至……住兜率天……乃至……住化樂天……乃至……住他化自在天……乃至……住梵天世界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wfbhq.org

xn--udsw7h4v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