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明代蒙古"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脫古思帖木兒一行西逃和林,行至土刺河,遇到也速迭兒率兵襲擊。脫古思帖木兒被擒,以弓弦縊死。太子天寶奴同時遇難。也速迭兒奪了脫古思帖木兒的印璽,在和林自立為汗。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後裔。阿里不哥當年激烈地同忽必烈爭奪帝位,又是反對使用漢法的貴族保守勢力的代表。也速迭兒奪位,取消「大元」的國號,不建漢語年號。北元及其宮廷的歷史至此落下帷幕。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元朝沒有被完全消滅,而是整體撤退到北方大草原,歷史上叫「北元」,於是朱元璋派兵猛攻,一度攻破元上都,燒毀都城,北元趕緊上書,不敢稱「元」,改回國號「蒙古國」,朱元璋才放過它。因為一國不能二主,稱「元」,說明你還對漢族政權有野心,終有恢復疆土企圖,稱「蒙古國」,就是外邦,你只要安心你的領土,就互不干涉。
1388年,也速迭兒汗殺死北元皇帝,廢棄大元國號,自立為汗,稱蒙古可汗,明人稱韃靼可汗。
1388年北元滅亡後,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韃靼部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以及貝加爾湖一帶,瓦剌部在今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及其以南的准噶爾盆地;兀良哈三衛,明初居住在今興安嶺以東、海西江(今松花江)以西、北海之南、潢水(今西拉木倫河)之北。
史載脫古思帖木兒被殺之後,「五傳至坤帖木兒,咸被殺,不復知帝號」 ,實力大為削弱,對明邊的威脅也有所減輕。
林丹汗死後,察哈爾部眾紛紛投往後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1635年(崇禎八年,天聰九年)二月,後金派多爾袞等人率精騎一萬,遠征察哈爾余部。四月二十八日,清軍抵達林丹汗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駐地托裡圖,額哲母子被迫歸降。
林丹汗妻子蘇泰太后與其子額哲,因大勢已去,乃獻皇帝國璽歸降。至此,成吉思汗建立的字兒只斤王朝經430餘年後崩潰。
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建立後,又分出白帳汗國(拔都的哥哥所建)、青帳汗國(拔都的弟弟所建)等。因為蒙古人居於少數,欽察汗國到14世紀前期已經突厥化,萬戶即形同獨立王國,彼此內戰。14世紀末,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爾逐漸從金帳汗國中分裂出去。15世紀時,欽察汗國先後分出了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克里木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獨立王國(王室都是蒙古貴族),欽察汗國的中央政權只剩下不多的領土。這時,曾經被蒙古人統治了二百餘年的的莫斯科公國強大起來。1480年,莫斯科公國擺脫欽察汗國控制。1502年,大帳汗國被克里米亞汗國攻滅。
元朝後期,皇室內訌,無暇西顧,天山南北各地實際控制權都落入軍事實力強盛的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及後裔們建立的察合台汗國統治下,察合台汗國對天山南北各地的政治統治使該地政治、經濟、文化強制性地走向一體化。1347年,察合台汗國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廣大中亞綠洲城鎮地區後來演化為帖木兒帝國;東部的天山南北諸地則以察合台汗後裔黑魯·帖木兒為首建立了東察合台汗國(1554~1680年這段歷史也稱做葉爾羌汗國)。東察合台汗國時期,蒙古統治者與中原王朝如明朝、清朝都有密切交往,商貿關係非常頻繁。據各種文獻記載,這些察合台後人自稱臣屬,朝貢不斷。這種局面為後來清朝統一天山南北創造了一定條件。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由於察合台後代及王公貴族的大力倡導推廣,伊斯蘭教在天山北部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蒙古貴族集團的伊斯蘭化極大地促進了伊斯蘭教在西域諸地各民族的傳播。至16世紀初,包括哈密在內的新疆各地都放棄佛教,皈依伊斯蘭教。隨著民族遷徙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經過分化和重新組合,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回、維吾爾等民族經過這場洗禮後開始走向近代民族。1680年,東察合台汗國為南下的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領兵所滅,天山南北皆在準噶爾部貴族統治之下。
明代蒙古人自稱為「都沁·都爾本」,意為「四十四萬蒙古」,這其中又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東部蒙古,蒙文音譯為「都沁」,意為「四十萬蒙古」,也就是蒙古本部;一是西部蒙古,蒙文音譯為「都爾本」,意為「四萬衛拉特」,即瓦剌部。蒙古本部,即「四十萬蒙古」,明朝人稱為「韃靼」。 《明史·韃靼傳》稱:「韃靼,即蒙古,故元後也。」關於韃靼人的分布的區域,《明史·韃靼傳》載云:「韃靼地,東至兀良哈,西至瓦剌。」三部之中,韃靼部居中,實力最強,與明朝的關係也最為複雜曲折。
韃靼之衰也,其西部瓦剌勢日盛。成祖起兵靖難,初曾與瓦剌通。宣宗時其首領脫懽,襲殺阿魯台,擁立元裔脫脫不花爲可汗,而自爲丞相,盡有韃靼舊衆,雄視漠北。脫懽死,其子也先繼爲丞相,尤梟傑,可汗擁虛名而已。
1449年,也先在「求大元一統天下」的旗號下,與明朝發生衝突,在土木堡進行了著名的「土木之役」,最終50萬明軍全部覆沒,明英宗被俘,也先由此聲名大震。1453年,也先自封為「大元田盛(天聖)大可汗」,建年號曰「添元」(天元)。然而,也先的統一政權是短暫的,在蒙古正統勢力的打擊下,在瓦剌集團內部鬥爭的影響下,1454年,也先兵敗被殺。儘管也先的統一是短暫的,但經歷了百年的內憂外患之後,社會的統一和穩定已成為人心所向。
成化十六年(1480年),元朝後裔巴圖蒙克稱汗(達延汗)。他統一大漠南北蒙古各部之後,採取了分封制度,加強了汗的地位,並調整了原有小領地合併為6萬戶,把6萬戶分成左、右兩翼,各3萬戶,均受達延汗的統率。達延汗對蒙古族各部的統一,對與明朝的正常貿易關係的發展,都起過積極作用。正德十二年(1517年),達延汗去世以後,蒙古地區又出現了封建割據局面,直至明末,逐漸形成三大系統,即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衛拉特(厄魯特)蒙古。漠南蒙古土默特部俺達汗與明朝建立和平互市關係,明封俺達汗為順義王,並授其屬下各級封建主為都督、指揮等官職。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林丹汗繼位後,蒙古的外部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明朝政治腐敗,財政枯竭,國內動蕩,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正在醞釀之中;建州女真崛起,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金國(史稱後金),力圖戰勝明朝,征服蒙古。對明朝和蒙古構成了極大威脅。蒙古內部卻更加分散,各自為政,且左翼諸部與遼東明軍發生激烈對抗,面對後金咄咄逼人之勢,蒙古諸部竟束手無策。
清崇德元年(1636年,明崇禎九年),漠南蒙古16部歸屬後金。康熙三十年(1691年),漠北蒙古三大汗部在多倫諾爾會盟,編旗設爵,也成為清朝的組成部分。至此,除漠西衛拉特蒙古外,清朝基本完成了對蒙古的征服和統一。
脫古思帖木兒一行西逃和林,行至土刺河,遇到也速迭兒率兵襲擊。脫古思帖木兒被擒,以弓弦縊死。太子天寶奴同時遇難。也速迭兒奪了脫古思帖木兒的印璽,在和林自立為汗。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後裔。阿里不哥當年激烈地同忽必烈爭奪帝位,又是反對使用漢法的貴族保守勢力的代表。也速迭兒奪位,取消「大元」的國號,不建漢語年號。北元及其宮廷的歷史至此落下帷幕。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元朝沒有被完全消滅,而是整體撤退到北方大草原,歷史上叫「北元」,於是朱元璋派兵猛攻,一度攻破元上都,燒毀都城,北元趕緊上書,不敢稱「元」,改回國號「蒙古國」,朱元璋才放過它。因為一國不能二主,稱「元」,說明你還對漢族政權有野心,終有恢復疆土企圖,稱「蒙古國」,就是外邦,你只要安心你的領土,就互不干涉。
1388年,也速迭兒汗殺死北元皇帝,廢棄大元國號,自立為汗,稱蒙古可汗,明人稱韃靼可汗。
1388年北元滅亡後,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韃靼部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以及貝加爾湖一帶,瓦剌部在今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及其以南的准噶爾盆地;兀良哈三衛,明初居住在今興安嶺以東、海西江(今松花江)以西、北海之南、潢水(今西拉木倫河)之北。
史載脫古思帖木兒被殺之後,「五傳至坤帖木兒,咸被殺,不復知帝號」 ,實力大為削弱,對明邊的威脅也有所減輕。
林丹汗死後,察哈爾部眾紛紛投往後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1635年(崇禎八年,天聰九年)二月,後金派多爾袞等人率精騎一萬,遠征察哈爾余部。四月二十八日,清軍抵達林丹汗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駐地托裡圖,額哲母子被迫歸降。
林丹汗妻子蘇泰太后與其子額哲,因大勢已去,乃獻皇帝國璽歸降。至此,成吉思汗建立的字兒只斤王朝經430餘年後崩潰。
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建立後,又分出白帳汗國(拔都的哥哥所建)、青帳汗國(拔都的弟弟所建)等。因為蒙古人居於少數,欽察汗國到14世紀前期已經突厥化,萬戶即形同獨立王國,彼此內戰。14世紀末,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爾逐漸從金帳汗國中分裂出去。15世紀時,欽察汗國先後分出了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克里木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獨立王國(王室都是蒙古貴族),欽察汗國的中央政權只剩下不多的領土。這時,曾經被蒙古人統治了二百餘年的的莫斯科公國強大起來。1480年,莫斯科公國擺脫欽察汗國控制。1502年,大帳汗國被克里米亞汗國攻滅。
元朝後期,皇室內訌,無暇西顧,天山南北各地實際控制權都落入軍事實力強盛的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及後裔們建立的察合台汗國統治下,察合台汗國對天山南北各地的政治統治使該地政治、經濟、文化強制性地走向一體化。1347年,察合台汗國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廣大中亞綠洲城鎮地區後來演化為帖木兒帝國;東部的天山南北諸地則以察合台汗後裔黑魯·帖木兒為首建立了東察合台汗國(1554~1680年這段歷史也稱做葉爾羌汗國)。東察合台汗國時期,蒙古統治者與中原王朝如明朝、清朝都有密切交往,商貿關係非常頻繁。據各種文獻記載,這些察合台後人自稱臣屬,朝貢不斷。這種局面為後來清朝統一天山南北創造了一定條件。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由於察合台後代及王公貴族的大力倡導推廣,伊斯蘭教在天山北部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蒙古貴族集團的伊斯蘭化極大地促進了伊斯蘭教在西域諸地各民族的傳播。至16世紀初,包括哈密在內的新疆各地都放棄佛教,皈依伊斯蘭教。隨著民族遷徙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經過分化和重新組合,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回、維吾爾等民族經過這場洗禮後開始走向近代民族。1680年,東察合台汗國為南下的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領兵所滅,天山南北皆在準噶爾部貴族統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