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杨靖宇"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刘强敏(中国抗日烈士纪念馆馆长):东北抗联是这样的,它在整个十四年的抗战岁月里,我个人理解东北抗联它非常有它这个特点吧,它首先呢,它就像您说的这样,东北抗联非常艰苦,艰苦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用我们研究抗联的专业学者来说,它是达到了人类个体能承受的极限了,首先说东北这个气候环境吧,东北当时的环境冬季气温可以达到零下四十度左右,东北抗联呢它不像关内,就是有气候或者可以找一些民居什么的,它的主要活动都在深山密林中,根本没有房子,没有房屋。(摘自张玮所著《历史的温度》)
“‘九一八’,大炮响,小鬼子,占沈阳。蒋介石下令不抵抗,扔下百姓遭了殃。不是下令要劳工,就是强征出苛粮。逼得人们没活路,上山去找大老杨。”这是一首在靖宇县流传甚广的民谣,“大老杨”说的就是杨靖宇,那是东北民众对他的昵称,当年他和战友们浴血抗战,牵制了数十万日寇入关南犯。
杨靖宇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曾令日伪闻风丧胆、百姓拍手称快。(摘自《可歌可泣的诗篇——毛泽东与东北抗日联军》)
“‘九一八’,大炮响,小鬼子,占沈阳。蒋介石下令不抵抗,扔下百姓遭了殃。不是下令要劳工,就是强征出苛粮。逼得人们没活路,上山去找大老杨。”这是一首在靖宇县流传甚广的民谣,“大老杨”说的就是杨靖宇,那是东北民众对他的昵称,当年他和战友们浴血抗战,牵制了数十万日寇入关南犯。
刘强敏(中国抗日烈士纪念馆馆长):东北抗联是这样的,它在整个十四年的抗战岁月里,我个人理解东北抗联它非常有它这个特点吧,它首先呢,它就像您说的这样,东北抗联非常艰苦,艰苦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用我们研究抗联的专业学者来说,它是达到了人类个体能承受的极限了,首先说东北这个气候环境吧,东北当时的环境冬季气温可以达到零下四十度左右,东北抗联呢它不像关内,就是有气候或者可以找一些民居什么的,它的主要活动都在深山密林中,根本没有房子,没有房屋。(摘自张玮所著《历史的温度》)
杨靖宇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曾令日伪闻风丧胆、百姓拍手称快。(摘自《可歌可泣的诗篇——毛泽东与东北抗日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