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老子化胡"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老子化胡经》自南北朝以来便为佛道二教的一大公 案,每当佛道关系紧张之时,《老子化胡经》便首当其冲,双 方围绕此书的真伪,辩论了近一千年。老子化胡之说本属 向壁虚构,道教方面尽管屡加改装,以补其缺,但仍然抵挡 不住佛教的破斥,道教在历次的辩论中几乎没有发现得胜 的纪录。
及至西晉至東晉期間,佛教於中國的地位日益茁壯與興盛,對道教的地位與影響力威脅愈大,道教方面對於「化胡說」的說法也就愈發強調,甚至從東漢之時的「老子西出化胡說」,於西晉時轉變為「天竺化胡說」, 迨至東晉南朝期間,又轉變為「罽賓化胡說」,究竟是什麼歷史背景因素,致使東漢末年「老子西出化胡說」轉變成東晉南朝時期「罽賓化胡說」呢?此為本論文探討主軸。
僧绍把老子之教限定在『修身治国』范围之内, 肯定 《老子》五千文尽述『道家之指』而无变化 、长生 、神化之说 ,强调老子之学的基本特征是『虚无为本 ,柔弱 为用』。僧绍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 , 贬斥道教将『神化无方 , 济世不死』 与老子联系起来是不可取的 。道 安《二教论》更一针见血地指出 ,道教得道成仙的理想与老庄本旨相违背:『若乃炼服金丹, 餐霞饵玉 ,灵 升 羽 蜕 , 尸 解 形 化 , 斯 皆 尤 乖 老 庄 立 言 之 本 理 。』自古以来 , 人有高下之别 , 贤圣之分 , 佛教徒肯定老子是人不是神 , 那么孔老二人 , 孰高孰低 ? 孰贤 孰圣呢 ? 这是魏晋六朝时期士大夫曾广泛关注过的问题 。 以王弼为代表的士大夫 , 援道入儒 , 在承认孔 子圣人地位的同时 , 往往以老子作为参照 , 提出了孔圣老贤的观点 。 …… 其 次 , 佛 教 徒 认 为 《 老 子 》 五 千 文 是 真 典 , 是 修 身 养 性 、立 身 治 国 之 书 , 其 它 道 书 均 为 附 会 之 作 。 如 慧 通《驳顾道士夷夏论》云:『见论引道经益有昧 ,如昔老氏著述 ,文只五千,其余淆杂并淫谬之说也,而别称 道经,从何而出?既非老氏所创,宁为真典? ......老氏著文五千,而穿凿者众。或述妖妄以回人心,或傅 淫虐以振物性 。 故为善者寡 , 染恶者多矣 。』
《老子化胡经》自南北朝以来便为佛道二教的一大公 案,每当佛道关系紧张之时,《老子化胡经》便首当其冲,双 方围绕此书的真伪,辩论了近一千年。老子化胡之说本属 向壁虚构,道教方面尽管屡加改装,以补其缺,但仍然抵挡 不住佛教的破斥,道教在历次的辩论中几乎没有发现得胜 的纪录。
僧绍把老子之教限定在『修身治国』范围之内, 肯定 《老子》五千文尽述『道家之指』而无变化 、长生 、神化之说 ,强调老子之学的基本特征是『虚无为本 ,柔弱 为用』。僧绍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 , 贬斥道教将『神化无方 , 济世不死』 与老子联系起来是不可取的 。道 安《二教论》更一针见血地指出 ,道教得道成仙的理想与老庄本旨相违背:『若乃炼服金丹, 餐霞饵玉 ,灵 升 羽 蜕 , 尸 解 形 化 , 斯 皆 尤 乖 老 庄 立 言 之 本 理 。』自古以来 , 人有高下之别 , 贤圣之分 , 佛教徒肯定老子是人不是神 , 那么孔老二人 , 孰高孰低 ? 孰贤 孰圣呢 ? 这是魏晋六朝时期士大夫曾广泛关注过的问题 。 以王弼为代表的士大夫 , 援道入儒 , 在承认孔 子圣人地位的同时 , 往往以老子作为参照 , 提出了孔圣老贤的观点 。 …… 其 次 , 佛 教 徒 认 为 《 老 子 》 五 千 文 是 真 典 , 是 修 身 养 性 、立 身 治 国 之 书 , 其 它 道 书 均 为 附 会 之 作 。 如 慧 通《驳顾道士夷夏论》云:『见论引道经益有昧 ,如昔老氏著述 ,文只五千,其余淆杂并淫谬之说也,而别称 道经,从何而出?既非老氏所创,宁为真典? ......老氏著文五千,而穿凿者众。或述妖妄以回人心,或傅 淫虐以振物性 。 故为善者寡 , 染恶者多矣 。』
《老子化胡经》敷衍的老子化胡故事虽属虚构,但在此之前,《后汉书》《三国志》所记老子化胡事,似乎事出有因,或许在两汉前,“老子经”确已在西域流播,因此才有此讹传。果真如此,倒是中印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老子化胡经》,人们所关心的并不是它所谈的内容(老子化胡成佛,自属虚构),而是通过对它的争论回顾佛道二教斗争的一段历史,此书的研究价值也仅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