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 (Chinese Wikipedia)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荀彧"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refsWebsite
Global rank Chinese rank
27th place
30th place

wikisource.org

zh.wikisource.org

  • 裴松之注:《典略》曰:彧為人偉美;《别传》:又見荀有儀容,趙有腹尺,因荅曰:「文若可借面吊喪,稚長可使監廚請客。」其意以為荀但有貌,趙健啖肉也;又潘勗為彧碑文,稱彧「瓌姿奇表」。
  • s:三國志/卷10: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
  • s:三國志/卷13:謝承《漢書》曰:南陽陰脩為潁川太守,以旌賢擢俊為務,舉五官掾張仲方正,察功曹鍾繇、主簿荀彧
  • s:後漢書/卷8:九月甲戌,董卓廢帝為弘農王。
  • s:後漢書/卷9:九月甲戌,即皇帝位......改昭寧為永漢。
  • s:後漢書/卷9:賜公卿以下至黃門侍郎家一人為郎,以補宦官所領諸署,侍於殿上。
  • s:三國志/卷10: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董卓之亂,求出補吏。除亢父令,遂棄官歸
  • s:後漢書/卷72:以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初平元年,馥等到官,與袁紹之徒十餘人,各興義兵,同盟討卓
  • s:三國志/卷10:謂父老曰:「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宜亟去之,無久留。」鄕人多懷土猶豫,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留者后多为董卓将李傕所杀略焉。
  • s:三國志/卷01:秋七月,袁紹脅韓馥,取冀州。
  • s:三國志/卷10:而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賔之禮......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恱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军司馬,時年二十九。
  • s:三國志/卷01: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征陶謙
  • s:三國志/卷07: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衆东迎布为兗州牧,据濮阳。
  • s:三國志/卷10:布旣至,邈乃使劉翊告彧曰:「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撃陶謙,宜亟供其軍食。」衆疑惑。彧知邈為亂,即勒兵設備,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諸城皆應布矣。
  • s:三國志/卷01:會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荀彧、程昱保鄄城,范、東阿二縣固守
  • s:三國志/卷10:豫州刺史郭貢帥衆數萬來至城下,或言與呂布同謀,衆甚懼。貢求見彧,彧將往。惇等曰:「君,一州鎭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説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貢見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與程昱計,使説范、東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自徐州還撃布濮陽,布東走。
  • s:三國志/卷01:夏,布將薛蘭、李封屯鉅野,太祖攻之,布救蘭,蘭敗,布走,遂斬蘭等。
  • s:三國志/卷10:陶謙死,太祖欲遂取徐州,還乃定布。彧曰......太祖乃止。大收麥,復與布戰,分兵平諸縣。布敗走,兖州遂平。
  • s:三國志/卷01: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
  • s:三國志/卷10:彧勸太祖曰......
  • s:三國志/卷01:九月,車駕出轘轅而東
  • s:後漢書/卷72:曹操以洛陽殘荒,遂移帝幸許。
  • s:三國志/卷10:進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 s:三國志/卷10:太祖曰:忠正密謀,撫寧内外,文若是也;《彧別傳》:太祖曰:「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傅子》:太祖稱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
  • s:三國志/卷10:《彧別傳》:前後所舉者,命世大才,邦邑則荀攸、鍾繇、陳羣,海内則司馬宣王,及引致當世知名郗慮、華歆、王朗、荀恱、杜襲、辛毗、趙儼之儔,終為卿相,以十數人。取士不以一揆,戲志才、郭嘉等有負俗之譏,杜畿簡傲少文,皆以智策舉之,終各顯名。
  • s:後漢書/卷70:唯嚴象為楊州,韋康為涼州,後並負敗焉。
  • s:三國志/卷14:《資別傳》:尚書令荀彧見資,歎曰:「北州承喪亂已久,謂其賢智零落,今日乃復見孫計君乎!」表留以為尚書郎。
  • s:三國志/卷21:《昌言表》:尚書令荀彧領典樞機,好士愛奇,聞統名,啟召以為尚書郎。
  • s:三國志/卷01:張繡降,旣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
  • s:三國志/卷10:而繡敗太祖軍於宛。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彧曰......
  • s:後漢紀/卷29:荀彧說曹操曰:「不先取呂布,河北未易圖也。」操曰:「若袁紹侵擾關中、西羌,南誘蜀、漢,是我獨以兗州抗天下五分之一也。為之奈何?」彧曰......操從之。
  • s:後漢書/卷9:十二月癸酉,曹操擊呂布於徐州,斬之。
  • s:後漢紀/卷29:十二月甲辰,司隸校尉鍾繇持節鎮撫關中。庚辰,曹操率師拒袁紹於官渡。孔融謂荀彧曰......
  • s:三國志/卷10: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醜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皆如彧所策。
  • s:三國志/卷10:祖軍糧方盡,書與彧,議欲還許以引紹。彧曰......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襲紹別屯,斬其將淳于瓊等,紹退走。
  • s:後漢紀/卷29:春三月,曹操以袁紹新敗,欲悉軍以征劉表,以問尚書令荀彧。彧曰:「今紹之敗,其眾離心,宜因而遂定,而欲遠背兗、豫,南軍江、漢。夫困獸猶鬥,況在紹乎?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
  • s:後漢紀/卷29:八月辛卯,侍中郗慮、尚書令荀彧、司隸鍾繇侍講於內。
  • s:後漢紀/卷29:秋七月,曹操上言......於是封彧為萬歲亭侯。
  • s:後漢書/卷70:邑一千戶。
  • s:三國志/卷10:《彧別傳》:彧固辭無野戰之勞,不通太祖表。太祖與彧書曰:「與君共事已來,立朝廷,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戰也,願君勿讓。」彧乃受。
  • s:後漢書/卷9:九年秋八月戊寅,曹操大破袁尚,平冀州,自領冀州牧。
  • s:太平御覽/0181:《荀氏家傳》:太祖既定冀州,為公起大第于鄴。諸將各以功次受居第。太祖親游之,笑曰:「此亦《周禮》六勛之差也。」
  • s:三國志/卷10:或説太祖「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太祖將從之,彧言曰......太祖遂寢九州議。
  • s:三國志/卷10:復增彧邑千戸,合二千戸。
  • s:三國志/卷10:《彧別傳》:太祖欲表彧為三公,彧使荀攸深讓,至于十數,太祖乃止。
  • s:三國志/卷10:太祖將伐劉表,問彧策安出,彧曰:「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會表病死,太祖直趨宛、葉如彧計
  • s:三國志/卷10: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 s:三國志/卷01:冬十月,公征孫權。
  • s:後漢書/卷70:表請彧勞軍于譙,因表留彧曰......書奏,帝從之,遂以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 s:三國志/卷10: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 s:後漢書/卷70: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 s:三國志/卷10:《魏氏春秋》曰: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 s:資治通鑑考異 (四庫全書本)/卷03:按:彧之死,操隠其诛。陈寿云‘以忧卒’,盖阙疑也。
  • s:三國志/卷10:《獻帝春秋》曰:董承之誅,伏后與父完書,言司空殺董承,帝方為報怨。完得書以示彧,彧惡之,久隱而不言......
  • s:三國志/卷10:臣松之案《獻帝春秋》云彧欲發伏后事而求使至鄴,而方誣太祖云「昔已嘗言」。言旣無徴,迴託以官渡之虞,俛仰之間,辭情頓屈,雖在庸人,猶不至此,何以玷累賢哲哉!凡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謂以吾儕之言而厚誣君子者矣。袁暐虚罔之類,此最為甚也。
  • s:三國志/卷10:《彧別傳》曰:彧自為尚書令,常以書陳事,臨薨,皆焚毀之,故奇策密謀不得盡聞也。
  • s:後漢書/卷70:帝哀惜之,祖日為之廢讌樂。謚曰敬侯。
  • s:全後漢文/卷八十七:魏陳王曹植光祿大夫荀侯誄曰......
  • s:全後漢文/卷八十七:尚書令荀彧碑
  • s:三國志/卷10:《彧別傳》:鍾繇以為顏子旣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
  • s:三國志/卷10:子惲,嗣侯
  • s:三國志/卷04:使使者奉皇帝璽綬冊,禪位于晉嗣王
  • s:三國志/卷10:《魏氏春秋》:咸熙二年,贈彧太尉。
  • s:三國志/卷10:評曰:荀彧淸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 杜牧s:題荀文若傳後》:荀文若為操畫策取兗州,比之高、光不棄關中、河內;官渡不令還許,比楚、漢成臯。凡為籌計比擬,無不以帝王許之,海內付之。事就功畢,欲邀名於漢代,委身之道,可以為忠乎?……教盜穴牆發櫃,多得金玉,已復不與同挈,得不為盜乎?何況非盜也。文若之死,宜然耶。
  • s:後漢書/卷70:此又時之不可並也。蓋取其歸正而已,亦殺身以成仁之義也。
  • 司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六》:管仲不死子糾而荀彧死漢室,其仁復居管仲之先矣!
  • s:三國志/卷10:《彧別傳》曰:司馬宣王常稱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 s:三國志/卷10:《晉陽秋》:司馬宣王見顗,奇之,曰:「荀令君之子也。近見袁偘,亦曜卿之子也。」擢拜散騎侍郎。顗佐命晉室,位至太尉,封臨淮康公。
  • s:晉書/卷065:導上箋曰: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 s:後漢紀/卷30:劉氏之失天下,荀生為之也。
  • s:晉書/卷092:《三國名臣頌》:文若懷獨見之照,而有救世之心,論時則人方塗炭,計能則莫出魏武,故委圖霸朝,豫謀世事
  • s:宋書/卷2:天子即便操筆,謂左右曰:「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 s:三國志/卷10:劉宗延二紀之祚,豈非荀生之本圖,仁恕之遠致乎?及至霸業旣隆,翦漢迹著,然後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可謂任重道遠,志行義立。謂之未充,其殆誣歟!〉
  • s:三國志/卷10:《典略》曰:彧折節下士,坐不累席。其在臺閣,不以私欲撓意。彧有羣從一人,才行實薄,或謂彧:「以君當事,不可不以某為議郎邪?」彧笑曰:「官者所以表才也,若如來言,衆人其謂我何邪!」其持心平正皆類此。
  • s:三國志/卷01:《傅子》:魏太祖以天下凶荒,資財乏匱,擬古皮弁,裁縑帛以為帢,合于簡易隨時之義,以色別其貴賤
  • 沈约宋书·卷十八·礼志五》:徐爰曰:“俗说帢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触树枝成岐,谓之为善,因而弗改。”
  • 太平御览·卷四百三十二》:袁山松《後漢書》曰:荀淑与陈寔神交,及其弃朗陵而归也,数命驾诣之。淑御,慈明从,叔慈抱孙文若而行,寔亦令元方侍侧,季方作食,抱孙长文而坐,相对怡然。
  •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德行》:檀道鸾《续晋阳秋》曰:陳仲弓從諸子姪造荀父子,于時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賢人聚。”
  • 乐史s:太平寰宇记/卷007:因名其曰德星乡,今郡城西南故宅是也......德星亭,在县西北一里,《汉杂事》云:“陈太丘父子相聚之处。”
  • s:三國志/卷01: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當漢順、桓之間,知名當世。有子八人,號曰八龍。
  • s:後漢紀/卷29:冬十一月,并州刺史高幹反。
  • s:三國志/卷10:彧兄衍以監軍校尉守鄴,都督河北事。太祖之征袁尚也,髙幹密遣兵謀襲鄴,衍逆覺,盡誅之,以功封列侯。《荀氏家傳》曰:衍字休若,彧第三兄
  • s:三國志/卷10:彧弟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所任。
  • s:三國志/卷10:《荀氏家傳》:彧第四兄諶,字友若
  • s:三國志/卷06:使陳留高幹、頴川荀諶等說馥曰......
  • s:三國志/卷06: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
  • s:三國志/卷10:《典略》曰: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轉以與彧。父緄慕衡勢,為彧娶之。彧為論者所譏。
  • s:三國志/卷10:臣松之案:《漢紀》云唐衡以桓帝延熹七年死,計彧于時年始二歳,則彧婚之日,衡之沒久矣。慕勢之言為不然也。臣松之又以為緄八龍之一,必非苟得者也,將有逼而然,何云慕勢哉?
  • s:三國志/卷10:《荀氏家傳》曰:惲字長倩,俁字叔倩,詵字曼倩,俁子寓,字景伯。
  • s:三國志/卷10:官至虎賁中郎將......及彧卒,惲又與植善,而與夏侯尚不穆,文帝深恨惲。惲早卒
  • s:三國志/卷10:太祖以女妻彧長子惲,後稱安陽公主。
  • s:三國志/卷16:杜氏新书:荀俣出为东郡太守
  • s:三國志/卷10:惲弟俁,御史中丞
  • s:三國志/卷10:俁弟詵,大將軍從事中郎,皆知名,早卒。
  • s:晉書/卷030:命司空陳群、散騎常侍劉邵、給事黃門侍郎韓遜、議郎庾嶷、中郎黃休、荀詵等刪約舊科,傍采漢律,定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書官令》、《軍中令》,合百八十餘篇。
  • s:三國志/卷10:《晉陽秋》曰:顗字景倩,幼為姊夫陳羣所異。
  • s:三國志/卷10:《荀氏家傳》:衍子紹,位至太僕。
  • s:三國志/卷10:《荀氏家傳》:諶子閎,字仲茂,為太子文學掾......終黃門侍郎。
  • s:三國志/卷10:惲子甝,嗣為散騎常侍,進爵廣陽鄕侯,年三十薨。
  • s:三國志/卷10:《世語》曰:翼後妻,散騎常侍荀廙姊
  • s:三國志/卷10:霬官至中領軍,薨,諡曰貞侯,追贈驃騎將軍。子愷嗣。霬妻,司馬景王、文王之妹也,二王皆與親善。
  • s:三國志/卷10:《荀氏家傳》俁子寓,字景伯;《世語》曰:寓少與裴楷、王戎、杜默倶有名京邑,仕晉,位至尚書,名見顯著。子羽嗣,位至尚書。
  • s:晉書/卷030:去元康四年,大風之後,廟闕屋瓦有數枚傾落,免太常荀寓。
  • 裴松之注:《荀氏家傳》曰:頵字溫伯,為羽林右監,早卒。頵子崧,字景猷。
  • 裴松之注:愷兄憺,少府。弟悝,護軍將軍,追贈車騎大將軍
  • 裴松之注:愷位至征西大將軍;《荀氏家傳》曰:愷,晉武帝時為侍中。
  • s:三國志/卷10:咸熙中,開建五等,霬以著勳前朝,改封愷南頓子。
  • 裴松之注:《晉陽秋》稱崧少有志操,雅好文學,孝義和愛,在朝恪勤,位至左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崧子羨,字令則,淸和有才。尚公主,少歴顯位,年二十八為北中郎將,徐、兖二州刺史,假節都督徐、兖、靑三州諸軍事。在任十年,遇疾解職,卒於家,追贈驃騎將軍。羨孫伯子,今御史中丞也。
  • 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卷七十》:《襄陽記》:季和曰.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為我如何令君.而惡我愛好也.
  • 晋书·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房玄龄等著。
  • 后汉书·卷六十七·何颙传》,范晔著。
  • 三国志·卷十·荀攸传》,陈寿著,裴松之注。
  • 晋书·卷三十九·荀勖传》,房玄龄等著。
  • 後漢紀·卷二十九·孝献皇帝纪》,袁宏著。
  • 抱朴子外篇·卷四十七·弹祢》,葛洪著。
  • 金楼子·卷四·立言篇》,萧绎著。
  • 后汉纪·卷三十·孝献皇帝纪》,袁宏著。
  • 晉書·卷九十二·袁宏傳》,房玄齡等著。
  • 宋書·卷四十二·劉穆之傳》,沈約著。
  • 杜牧《題荀文若傳後
  • 嚴從《擬三國名臣讚序
  • 蘇軾《武王非聖人
  •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司马光著。
  • 唐庚《三国杂事
  • 二程遗书》,朱子编。
  • 读通鉴论·卷九·献帝》,王夫之著。
  • 读通鉴论·卷九·献帝》,王夫之著。
  • 读通鉴论·卷九·献帝》,王夫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