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西游记"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蓋小乘雖以無餘涅槃為真涅槃,然大乘則視之為一種方便施設,須經八千六百四十二萬十千劫,而後於他方淨土蒙佛度化。
与西方史诗神话的系统性不同,中国神话和神话元素驳杂而散乱,并在民间信仰中广泛渗透,留下了零碎的文字记录。中国神话体系分为上古神话体系、道教佛教经典体系、民间俗神体系、神魔小说体系。其中上古神话体系浪漫而纷乱,只有散乱的一个个小故事。在早期的《山海经》时代,上古神话附着了山川地理的因素,以片段的方式展示了初民的神话观念。但与史诗神话不同的是,神话元素间缺乏情节的构造。其后,儒家影响下,这些神仙、妖怪又散落于各种志怪书和民俗传说中。随着道教的建立、佛教的传入,通过宗教典籍各自生成了自己的神谱。宗教的神谱专业而复杂,又经过了中国文化的改造,吸收了民间信仰,创造了新的神佛体系。而中国民间俗神又过于凌乱,树木花草、百兽鱼虫,圣人英雄皆可成神。作为神魔小说的《西游记》则创造了一个杂糅佛道与民间传说的神魔体系,并在民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按照研究者杨义的说法:“《西游记》代表了我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这是一部借唐僧取经为由头而写成的史诗式的新《山海经》。但是它在神话文化形态、结构方式和叙事谋略上,已非《山海经》时代所能比拟。”(《〈西游记〉: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细究下来,《西游记》将本来混乱的妖(怪)、魔、鬼、仙、佛、神等神话概念进行了重新规范。
除了取经团五人畜之外,《西游记》中最重要、出场次数最多的人物则是观音菩萨,也称为观世音菩萨,全称是“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西游记》中的观音,与现实佛教中的观音差异很大。因为她原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上首位菩萨,为“西方三圣”之一。但小说中则将其划到了如来佛门下。《西游记》小说进一步推进了观世音菩萨的中国化,彻底将其塑造成一个女性角色,并赋予其美丽端庄的公众形象:“瑞霭散缤纷,祥光护法身。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那菩萨,头上戴一顶金叶纽,翠花铺,放金光,生锐气的垂珠璎珞。……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三天许出入,这才是救苦救难观世音。”
如果按照天台的判教,藏传佛教的藏教成佛应该是修成罗汉(罗汉分为四个层次,从①一果罗汉/初果罗汉→②二果罗汉→③三果罗汉→④四果罗汉/阿罗汉)【发大乘心的四果罗汉可以继续修大乘法】,继续破除无明。所以,阿罗汉不是究竟圆满福慧之佛,在此,我劝告劝诫藏传佛教的弟子与信众之修行者不要【得少为足】,不要以为历史上的【米拉日巴尊者】就是成为真正的圆满福慧无上正等正觉的佛了,这是后世的这些藏传佛教弟子与信众的强行给一些前辈大德【脸上贴金】、【自我标榜】、【夸大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