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許石"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Taiwanese Folk Songs by Shih Hsu & San-Lang Yang
一個偶然網路上找尋東京日本歌謠學院的機緣,認識了臺灣著名流行音樂家許石的兒子許朝欽先生,從此打開了臺灣歌謠界的一個禁土:許石的音樂保存與研究。……這天許先生從美國歸來台北,為了照顧母親並與我約見在大直。許石夫人鄭淑華(生於1928年),是臺灣歌謠著名作曲家楊三郎的外甥女,對於許石與楊三郎的事情知之甚詳,但因小中風臥病,遂先與其子女會面先聊。我直接就問了:為何過去歌謠界都說許石的音樂不能碰,因為會被告?許朝欽先生說:因為家母的關係,她深愛我父親,所以不願意他人隨意使用父親的音樂,所以有這樣的事情。但是,母親已經年邁,終於也想通,希望能夠有人好好保存與研究父親的音樂。……
因研究蕭泰然的〈1947 序曲〉時,在所參看的兩本碩士論文中,陳宏略提到「〈我愛台灣〉是許石的創作歌謠」,而莊婉琪在之後的論文中提到同一首歌時,又說成此曲是「〈南都之夜〉為許石的作品,後來此曲重新填詞,易名為〈台灣小調〉」。同一首歌,卻有〈我愛台灣〉〈南都之夜〉〈台灣小調〉三種歌名,引發了研究動機,想對此歌曲有完整的認識。而在資料找尋中,又發現在網路上有一些說法,「這首閩南歌曲的來源有兩個說法,有一說是許石留學日本時聽到一首日本歌〈蘋果之歌〉而改編,也有說是他看過歌仔戲後,學起此首曲調再加以改編」。以上這些對此歌曲的說法,不禁讓人對歌名及此歌曲之來源產生好奇,而有此次之研究。
位於東京的「日本歌謠學院」,是1930-60年間影響臺灣歌謠甚鉅的民間歌手與音樂養成學校,學制分為「就學組」與「函授教育組」。臺灣曾經負笈前往留學的「就學組」包括許石與吳晉淮、而接受過「函授教育」的有郭一男等,均是臺南人。本演講將以臺灣歌謠戰後先驅作曲家許石和民間歌仔本印製家、亞洲唱片吉他手郭一男為起點,及吳晉淮、紀露霞、洪一峰和文夏等歌壇巨星的歌曲,探究近百年來臺灣歌謠之路。……
許石與楊三郎之經典台灣老歌再現。
有趣的是,許石和楊三郎其實有親戚關係,許石學成歸國後,楊三郎賞識這位才氣縱橫的同輩人,特別將外甥女介紹給許石為妻,也成為一段佳話。
那時歌謠學院位於東京市麹町區九段二丁目二番地九段ビル內,在今天的千代田區。
許石的學生劉福助與林秀珠,從年少時即受到許石的栽培,應是知許石最深的學生。劉福助承繼許石對於臺灣民歌的執著,音樂會中除演唱〈安平追想曲〉與〈初戀日記〉外,尚有〈風雨夜曲〉,雖知名度不及前者,但曲風優雅,大量的附點音符好似燈影輝映著如愛情惆悵般的微弱光影,別具韻味,是筆者最喜愛的歌曲。以演唱〈三聲無奈〉出名的林秀珠,也將以此原調重現許石當初以〈思情怨〉之名、運用【臺東調】為基礎所譜寫的類民歌佳作。
一個偶然網路上找尋東京日本歌謠學院的機緣,認識了臺灣著名流行音樂家許石的兒子許朝欽先生,從此打開了臺灣歌謠界的一個禁土:許石的音樂保存與研究。……這天許先生從美國歸來台北,為了照顧母親並與我約見在大直。許石夫人鄭淑華(生於1928年),是臺灣歌謠著名作曲家楊三郎的外甥女,對於許石與楊三郎的事情知之甚詳,但因小中風臥病,遂先與其子女會面先聊。我直接就問了:為何過去歌謠界都說許石的音樂不能碰,因為會被告?許朝欽先生說:因為家母的關係,她深愛我父親,所以不願意他人隨意使用父親的音樂,所以有這樣的事情。但是,母親已經年邁,終於也想通,希望能夠有人好好保存與研究父親的音樂。……
那時歌謠學院位於東京市麹町區九段二丁目二番地九段ビル內,在今天的千代田區。
許石是五十年代起台語歌曲唱片業的萌芽者,初成立唱片廠時,資金自己籌措,許石並是戰後初期崛起的流行歌明星,曾培養很多基本歌手【附註另兩位唱片廠老板是陳秋霖與汪思明】。
歌聲裡頭,藏不住的情感,許石高齡90歲的夫人鄭淑華,在台下頻頻流淚,一旁的8個兒女,想起當年談戀愛時,許石常常在臺南火車站的路燈旁,等著她,雖然往事已經如煙,但這首為她寫的歌,穿越時空,帶她回到往日時光。
許石老師生了五個千金,他訓練栽培女兒成立了許氏姊妹合唱團,除了在國內巡迴表演之外,也進軍日本歌壇,曾經上了日本富士電視台,發表台灣通俗的流行歌來宣揚台灣,可以說做好了國民外交。
許石的學生劉福助與林秀珠,從年少時即受到許石的栽培,應是知許石最深的學生。劉福助承繼許石對於臺灣民歌的執著,音樂會中除演唱〈安平追想曲〉與〈初戀日記〉外,尚有〈風雨夜曲〉,雖知名度不及前者,但曲風優雅,大量的附點音符好似燈影輝映著如愛情惆悵般的微弱光影,別具韻味,是筆者最喜愛的歌曲。以演唱〈三聲無奈〉出名的林秀珠,也將以此原調重現許石當初以〈思情怨〉之名、運用【臺東調】為基礎所譜寫的類民歌佳作。
因研究蕭泰然的〈1947 序曲〉時,在所參看的兩本碩士論文中,陳宏略提到「〈我愛台灣〉是許石的創作歌謠」,而莊婉琪在之後的論文中提到同一首歌時,又說成此曲是「〈南都之夜〉為許石的作品,後來此曲重新填詞,易名為〈台灣小調〉」。同一首歌,卻有〈我愛台灣〉〈南都之夜〉〈台灣小調〉三種歌名,引發了研究動機,想對此歌曲有完整的認識。而在資料找尋中,又發現在網路上有一些說法,「這首閩南歌曲的來源有兩個說法,有一說是許石留學日本時聽到一首日本歌〈蘋果之歌〉而改編,也有說是他看過歌仔戲後,學起此首曲調再加以改編」。以上這些對此歌曲的說法,不禁讓人對歌名及此歌曲之來源產生好奇,而有此次之研究。
Taiwanese Folk Songs by Shih Hsu & San-Lang Yang
歌聲裡頭,藏不住的情感,許石高齡90歲的夫人鄭淑華,在台下頻頻流淚,一旁的8個兒女,想起當年談戀愛時,許石常常在臺南火車站的路燈旁,等著她,雖然往事已經如煙,但這首為她寫的歌,穿越時空,帶她回到往日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