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道教"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唐玄宗之所以如此重视道教,《新唐书》中关于佛寺道观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的理由: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七十六,女官九百八十八;寺五千三百五十八,僧七万五千五百二十四,尼五万五百七十六。由此可见僧道的人数悬差巨大,佛教的繁荣分割了国家的巨大经济利益,引起了统治者的担心,为了限制佛教的发展,一方面要禁止私度僧尼,控制佛教徒人数,另一方面就是提高道教地位来压制佛教发展。甚至设立了道举,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招揽人才,实际上它只是国家安抚宗教力量的一种策略,由道举入仕的官员,与儒家科举入仕的人才相比,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微不足道,只是一种点缀而已。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说:“从历史文献中所知,从没有出现过强而有力的道士阶层。”
事實上,由一位名叫竺道爽的僧人撰寫的一篇文章顯示,佛教徒怎樣嘗試運用本地流行信仰的觀念來展示佛教的能力。他寫的「檄太山文」是模仿帝王討伐敵人的文體,對象是太山東嶽神府及都錄使者。在此文中他的論述的基本說法是,那些民間所信仰的神祇,包括那些在泰山的神祇,不是真神,而是各種惡鬼、鬼魔和物怪的化身:『故黃羅子經《玄中記》曰: 「夫自稱山岳神者,必是蟒蛇;自稱江海神者,必是蟒蛇;自稱天地父母神者,必是貓狸野獸;自稱將軍神者,必是熊羆虎豹;自稱仕人神者,必是黿鼉;自稱宅舍神者,必是犬羊猪犢。門戶井灶,破器之屬,鬼魅假形,皆稱為神。」 驚恐萬姓,淫鬼之氣。此皆經之所載,傳之明驗也。』
佛道之争中,似乎道教是比较被动的,不仅造出一个传说,强调佛陀是老子变的,而且还大量“抄袭”佛经的内容。 ……. 在文学作品和文献记载中,道教在斗法、论辩中似乎都处于下风,其中的原因显然有文学技巧的问题。就信仰的角度看,道教是并不擅长宗教叙事的宗教,它有避世性、神秘性和封闭性,不公开谈论道法及其运用方式,它也拒绝公开谈论。 …… 进而言之,斗法的描述并反映佛道交涉的基本情况,佛教本身从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在公开的论理过程中,佛教有逻辑优势和理论体系的优势。与此相对,道教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论理性的宗教,它是一个神秘的、面向实践的、面向体验的、面向自我生命的完整性的宗教形态,这样一个宗教形态与一个文本化、经典化、逻辑化、哲理化,甚至将它体系化的宗教相比未免有些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