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烂陀寺 (Chinese Wikipedia)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那烂陀寺"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refsWebsite
Global rank Chinese rank
1st place
1st place
low place
540th place
4,367th place
148th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104th place
197th place
low place
3,014th place
low place
3,114th place
low place
2,179th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7th place
31st place
1,676th place
62nd place
2,251st place
164th place
low place
3,727th place

4to40.com

cbeta.org

tripitaka.cbeta.org

  • 唐, 玄奘. 卷第九. 大唐西域記.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51冊. No. 2087 (東京: 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1988 [2016-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城南門外,道左有窣堵波,如來於此說法及度羅怙羅。從此北行三十餘里,至那爛陀(唐言施無厭)僧伽藍。聞之耆舊曰:此伽藍南菴沒羅林中有池,其龍名那爛陀,傍建伽藍,因取為稱。從其實議,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悲愍眾生,好樂周給,時美其德,號施無厭,由是伽藍因以為稱。其地本菴沒羅園,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以施佛,佛於此處三月說法,諸商人等亦證聖果。 
  • 唐, 玄奘. 卷第九. 大唐西域記.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51冊. No. 2087 (東京: 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1988 [2016-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佛涅槃後未久,此國先王鑠迦羅阿疊多(唐言帝日。)敬重一乘,遵崇三寶,式占福地,建此伽藍。初興功也,穿傷龍身,時有善占尼乾外道,見而記曰:「斯勝地也,建立伽藍,當必昌盛,為五印度之軌則,逾千載而彌隆。後進學人易以成業,然多歐血,傷龍故也。」其子佛陀毱多王(唐言覺護。)繼體承統,聿遵勝業,次此之南又建伽藍。呾他揭多毱多王(唐言如來。)篤修前緒,次此之東又建伽藍。婆羅阿疊多(唐言幼日。)王之嗣位也,次此東北又建伽藍。功成事畢,福會稱慶,輸誠幽顯,延請凡聖。其會也,五印度僧萬里雲集,眾坐已定,二僧後至,引上第三重閣。或有問曰:「王將設會,先請凡聖,大德何方,最後而至?」曰:「我至那國也,和上嬰疹,飯已方行,受王遠請,故來赴會。」聞者驚駭,遽以白王。王心知聖也,躬往問焉。遲上重閣,莫知所去。王更深信,舍國出家。出家既已,位居僧末,心常怏怏,懷不自安:「我昔為王,尊居最上;今者出家,卑在眾末。」尋往白僧,自述情事。於是眾僧和合,令未受戒者以年齒為次,故此伽藍獨有斯制。其王之子伐闍羅(唐言金剛。)嗣位之後,信心貞固,復於此西建立伽藍。其後中印度王於此北復建大伽藍。於是周垣峻峙,同為一門。既歷代君王繼世興建,窮諸剞劂,誠壯觀也。帝日王大伽藍者,今置佛像,眾中日差四十僧就此而食,以報施主之恩。 

cri.cn

gb.cri.cn

dila.edu.tw

cbetaonline.dila.edu.tw

gov.cn

naer.edu.tw

terms.naer.edu.tw

nalandauniv.edu.in

nanzao.com

nytimes.com

  • Jeffrey E. Garten. Really Old School. 纽约时报. 2006年12月9日 [2011年11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7月19日). 

shengyen.org

ddc.shengyen.org

unesco.org

whc.unesco.org

web.archive.org

  • 蔡纓勳. 那爛陀寺 -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00年12月 [202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8). 
  • History and Revival of Nalanda University. www.nalandauniv.edu.in. [2016-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 Archaeological Site of Nalanda Mahavihara (Nalanda University) at Nalanda, Bihar. UWESCO World's Heritage List. 2016 [2016-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7). 
  • 唐, 玄奘. 卷第九. 大唐西域記.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51冊. No. 2087 (東京: 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1988 [2016-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城南門外,道左有窣堵波,如來於此說法及度羅怙羅。從此北行三十餘里,至那爛陀(唐言施無厭)僧伽藍。聞之耆舊曰:此伽藍南菴沒羅林中有池,其龍名那爛陀,傍建伽藍,因取為稱。從其實議,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悲愍眾生,好樂周給,時美其德,號施無厭,由是伽藍因以為稱。其地本菴沒羅園,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以施佛,佛於此處三月說法,諸商人等亦證聖果。 
  • 唐, 玄奘. 卷第九. 大唐西域記.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51冊. No. 2087 (東京: 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1988 [2016-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佛涅槃後未久,此國先王鑠迦羅阿疊多(唐言帝日。)敬重一乘,遵崇三寶,式占福地,建此伽藍。初興功也,穿傷龍身,時有善占尼乾外道,見而記曰:「斯勝地也,建立伽藍,當必昌盛,為五印度之軌則,逾千載而彌隆。後進學人易以成業,然多歐血,傷龍故也。」其子佛陀毱多王(唐言覺護。)繼體承統,聿遵勝業,次此之南又建伽藍。呾他揭多毱多王(唐言如來。)篤修前緒,次此之東又建伽藍。婆羅阿疊多(唐言幼日。)王之嗣位也,次此東北又建伽藍。功成事畢,福會稱慶,輸誠幽顯,延請凡聖。其會也,五印度僧萬里雲集,眾坐已定,二僧後至,引上第三重閣。或有問曰:「王將設會,先請凡聖,大德何方,最後而至?」曰:「我至那國也,和上嬰疹,飯已方行,受王遠請,故來赴會。」聞者驚駭,遽以白王。王心知聖也,躬往問焉。遲上重閣,莫知所去。王更深信,舍國出家。出家既已,位居僧末,心常怏怏,懷不自安:「我昔為王,尊居最上;今者出家,卑在眾末。」尋往白僧,自述情事。於是眾僧和合,令未受戒者以年齒為次,故此伽藍獨有斯制。其王之子伐闍羅(唐言金剛。)嗣位之後,信心貞固,復於此西建立伽藍。其後中印度王於此北復建大伽藍。於是周垣峻峙,同為一門。既歷代君王繼世興建,窮諸剞劂,誠壯觀也。帝日王大伽藍者,今置佛像,眾中日差四十僧就此而食,以報施主之恩。 
  • 聖嚴. 印度佛教史. [2017-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 印順. 教制教典與教學-十一、論佛學的修學.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我們時常憧憬印度那爛陀寺的佛學,那寺成為印度佛教中心的時代,佛學的修學次第與類別,在唐義淨三藏的著作中,有著明白的敘述。如《南海寄歸傳》說:「學法次第先事聲明。……必先通文字,而後方能了義」。然後,「致想因明,虔誠俱舍。然後函丈傳經(指大乘法),多在那寺,或伐臘毘」。義淨在《求法高僧傳》中,說到玄照的修學次第,是:「沈情俱舍,清想律儀。後之那寺,就勝光學中百,寶師子受瑜伽」。智弘的修學次第是:「既解俱舍,後善因明。至於那寺,則披覽大乘」。法朗的修學次第是:「習因明之秘冊,聆俱舍之幽宗。既而虔誠五篇(律)」。這可見,當時的修學佛法,首先是通文字。其次是佛教的論理學──因明,代表三藏──法毘奈耶的俱舍與律儀。然後修學大乘,即是中觀與瑜伽(唯識)。大乘佛教時代,不重經而重論,因為契經都是適應一類眾生,闡明某部分的法義,而論才是究盡性相的實義。這種重論的學風,到超岩寺為印度佛教中心的時代,也還是如此。如傳入西藏的佛學,主要的稱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中觀》,《現觀莊嚴論》。這與義淨時代傳學的佛學,可說大體一致。只是以傳說為彌勒所造的《現觀莊嚴論》,代替傳說為彌勒所造的《瑜伽論》而已! 
  • 呂澂. 玄奘、義淨大師所傳的五科佛學. [2019-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 那烂陀寺遗迹. [2006-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4). 
  • Jeffrey E. Garten. Really Old School. 纽约时报. 2006年12月9日 [2011年11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7月19日). 
  •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合公报》全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0年12月16日 [2011年11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7日). 
  • 胡唯敏. 中国政府向印度那烂陀大学捐款100万美元. 国际在线. 2011-11-16 [2011-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4). 
  • 唐僧印度母校时隔800年复课 中国捐资百万.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5). 

yinshun-edu.org.tw

  • 印順. 教制教典與教學-十一、論佛學的修學.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我們時常憧憬印度那爛陀寺的佛學,那寺成為印度佛教中心的時代,佛學的修學次第與類別,在唐義淨三藏的著作中,有著明白的敘述。如《南海寄歸傳》說:「學法次第先事聲明。……必先通文字,而後方能了義」。然後,「致想因明,虔誠俱舍。然後函丈傳經(指大乘法),多在那寺,或伐臘毘」。義淨在《求法高僧傳》中,說到玄照的修學次第,是:「沈情俱舍,清想律儀。後之那寺,就勝光學中百,寶師子受瑜伽」。智弘的修學次第是:「既解俱舍,後善因明。至於那寺,則披覽大乘」。法朗的修學次第是:「習因明之秘冊,聆俱舍之幽宗。既而虔誠五篇(律)」。這可見,當時的修學佛法,首先是通文字。其次是佛教的論理學──因明,代表三藏──法毘奈耶的俱舍與律儀。然後修學大乘,即是中觀與瑜伽(唯識)。大乘佛教時代,不重經而重論,因為契經都是適應一類眾生,闡明某部分的法義,而論才是究盡性相的實義。這種重論的學風,到超岩寺為印度佛教中心的時代,也還是如此。如傳入西藏的佛學,主要的稱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中觀》,《現觀莊嚴論》。這與義淨時代傳學的佛學,可說大體一致。只是以傳說為彌勒所造的《現觀莊嚴論》,代替傳說為彌勒所造的《瑜伽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