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 (Chinese Wikipedia)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阴阳"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refsWebsite
Global rank Chinese rank
1st place
1st place
3,456th place
123rd place
low place
662nd place
6,511th place
5,499th place
626th place
578th place
low place
733rd place
102nd place
492nd place
27th place
30th place
381st place
15th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756th place
low place
1,314th place
3,232nd place
151st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2,101st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3,484th place

aisixiang.com

cloud.edu.tw

pedia.cloud.edu.tw

  • 俞懿嫻. 太一. 教育大辭書. 2000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8). 〔莊子‧天地篇〕則以「泰初」(或作太初)為「道」的別名:「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可見泰初與太一均是指宇宙初始天地未分的渾沌狀態,也可說是「道」的原貌,以及萬物復歸於「道」後的終極狀態。……此外〔呂氏春秋.大樂篇〕稱:「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疆為之,謂之太一。」以及〔淮南子.詮言訓〕中說:「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均本諸老莊思想,以「太一」為渾沌之「道」。……至於〔禮記.禮運篇〕則以「太一」為天地未分的渾沌狀態,同時也是人文價值創造的根本。〔禮運篇〕中說:「是故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就是說禮以宇宙渾沌未分,至大沌一的原理為根本,沌一的原理分而為天地,運轉為陰陽相對的現象,變化為春夏秋冬四時季節,列位成通過去未來的鬼神。 
  • 傅元龍. 太極. 教育大辭書. 2000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7). 易學以「太極」說明宇宙萬象之本源。〔周易.繫辭上〕第十一章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敦頤〔太極圖說〕闡述太極生兩儀之過程為:「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由此可知,太極係一種陰陽未分、元氣渾淪之狀態,也就是鄭玄〔周易.注太極〕所稱:「淳合未分之氣。」〔周易.繫辭〕所稱之太極,原本指天地未分之前,渾淪之元氣。 
  • 陳雪麗. . 教育大辭書. 2000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3). 就其形上意義來看,先哲視「道」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是「形而上」的,所以〔周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周易‧繫辭上傳‧第五章〕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指明宇宙萬物的生成是由陰、陽兩種元質交感合宜而成。因此,「道」可說是宇宙最高的形式或法則,也就是宇宙中最根本、至高無上、至大無限的本體。相關說法還有〔韓非子〕文中所說之:「道者,萬物之始。」「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道者,萬物之始 ,是非之紀也。」等 ,都說明「道」是萬物賴之以生、依之以行的永恆不滅的真理。 

cuhk.edu.hk

handle.net

hdl.handle.net

  • 蕭又寧. 第四章 氣化宇宙論的架構 (PDF). 董仲舒《春秋繁露》氣論思想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009. 曾春海在討論陰陽五行時,認為「董氏稱運轉四時、化生萬物之功能的氣為元氣,在元氣運化中所顯的陰陽二氣乃天道之常;五行與陰陽皆助成天地生養萬物之功,五行依從於陰陽,陰陽導領五行。」,故可知陰陽二氣由元氣而出,陰陽與五行之間又相互影響。……而董仲舒更認為陰陽運行導致了四時的變化,故雖五行與陰陽一樣都是助成天地之功的力量,但陰陽仍實居於主導地位,五行則與陰陽配合而成生化萬物的任務。……在董仲舒之前的《淮南鴻烈》,或之後的揚雄、王充等皆有此觀念,雖對氣的概念上有所不同,但都利用「氣」來做為變化的依據或解釋,並大量使用陰陽、五行來說明生成變化的過程中,事物間的關係,並將全部的萬物關聯在一起,故認為宇宙為一有機體,萬事萬物皆為氣之所成,為兩漢的通論而非董仲舒獨有。 

leiphone.com

macaudata.com

ncl.edu.tw

tpl.ncl.edu.tw

  • 楊珮君.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理」的內涵考察. 有鳳初鳴年刊. 2017, 13: 295–315. 董仲舒認為「天之大經,三起而成,四轉而終」,三起即孟、仲、季的月令分判,象徵由初而末、陽氣或陰氣由多而少、由盛至衰的歷程。故陰陽二氣的多寡決定了四季的生成,此所謂「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關於陰陽為何會有如此盛衰歷程的變化,董仲舒以陰陽二氣各於宇宙四方相續流轉的方位變遷來說明,此可視為董氏對《繫辭傳》所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與《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的發揮闡釋。其〈陰陽義〉云:天地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董氏不僅視陰陽二氣為作用於宇宙間的兩種力量,且各有相異的形上特性,陽氣有生生之能,故為德;陰有傷喪之能,故為刑。〈官制象天〉中董氏依陰陽二氣因可同類相動於無形所產生聚合之多寡的現象,區分為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種型態以配春、夏、秋、冬。四季對於人間萬物的活動具有生、養、收(殺)、藏次序相從、不斷循環往復的意義;而空間上四季有暖、暑、清、寒四種不同氣息的流布,以便萬物出入有時,達成活動與休息的平衡。這邊可以發現董仲舒將上古以來人們依照曆法時令進行春耕秋收的活動納入其宇宙論系統中,以人文活動來解釋宇宙變動的整體趨向;另一方面,董子又將人對自然氣候之暖寒與對物象變化的客觀感知,統歸為二元,形成陽暖陰寒、陽生陰殺、陽善陰惡、陽德陰刑等概念。這些二元概念涵攝於循環主一的天理運作中…… 
  • 宋惠如. 《漢書.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災異說--以論弒為中心. 當代儒學研究. 2015, 19: 67–102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2). 〈五行志〉記載104 條董氏災異說,確為董氏說,且與弒君相關者23 條,本文分為地理之變:大水、火、地震、山崩,與天文異象一:星隕、星孛,天文異象二:日食……其說《春秋》災異以陰陽變化為基底,在日食之例又合以分野說 
  • 李美燕. 《樂緯》的樂教思想與音樂宇宙觀. 中國學術年刊. 2000, 21: 89–122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6). 
  • 許光麃. 傳統中國武術之基本學說與原則. 體育學系(所)刊. 2008, 8: 41-50 [2024-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8). 

nhu.edu.tw

libap.nhu.edu.tw

pccu.edu.tw

ir.lib.pccu.edu.tw

  • 蕭又寧. 第四章 氣化宇宙論的架構 (PDF). 董仲舒《春秋繁露》氣論思想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009. 曾春海在討論陰陽五行時,認為「董氏稱運轉四時、化生萬物之功能的氣為元氣,在元氣運化中所顯的陰陽二氣乃天道之常;五行與陰陽皆助成天地生養萬物之功,五行依從於陰陽,陰陽導領五行。」,故可知陰陽二氣由元氣而出,陰陽與五行之間又相互影響。……而董仲舒更認為陰陽運行導致了四時的變化,故雖五行與陰陽一樣都是助成天地之功的力量,但陰陽仍實居於主導地位,五行則與陰陽配合而成生化萬物的任務。……在董仲舒之前的《淮南鴻烈》,或之後的揚雄、王充等皆有此觀念,雖對氣的概念上有所不同,但都利用「氣」來做為變化的依據或解釋,並大量使用陰陽、五行來說明生成變化的過程中,事物間的關係,並將全部的萬物關聯在一起,故認為宇宙為一有機體,萬事萬物皆為氣之所成,為兩漢的通論而非董仲舒獨有。 

qq.com

mp.weixin.qq.com

  • 汪寧生. 八卦起源. 古俗新研. 敦煌文藝出版社. 2001: 31—39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6). 這兩種符號之稱為“陽”“陰”,無疑是後來所賦予的名稱。據研究抽象的陰陽概念初見於西周晚期,在《周易》卦辭、爻辭中還不見“陰陽”兩字。一定要人們思想中先有“陰陽”概念,才會把這兩種符號稱為“陰”“陽”兩字。最早應該是僅有⚊ ⚋兩個符號而沒有名稱。……總結上述,我們的看法是陰陽兩爻乃古代巫師舉行筮法時用來表示奇數和偶數的符號,八卦則是三個奇偶數的排列和組合。 

rocidea.com

  • 彭林. 禮的哲學詮釋. 哲學門. 2007, 8 (2): 23–36. 《儀禮》詳于記述,沒有哲學意味;《禮記》則相反,處處著眼于哲學詮釋,使用得最多的哲學範疇首推陰陽。……音樂的出現,遠在陰陽概念出現之前,因而是不可能按照陰陽的概念來制作的。……禮是從氏族時代的某些風俗發展而來的,到商代漸次形成為一套祭祀鬼神的儀式。殷周鼎革之後,隨著民本主義思想的出現,禮開始具備體現道德理念的制度形態。《儀禮》所記冠、婚、喪、祭、射、鄉、聘、覲,以及特牲、少牢、饋食之禮法,樸茂無華,鮮有哲學色彩,全書甚至不見“陰”、“陽”二字,顯示了周代之禮的本初面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禮突破既有的藩籬,開始向內容的、深度的方向發展,其特色之一,就是要賦予《儀禮》的禮法以新的禮義……《禮記》可以看作是這一時期禮學思想的結晶。 

rujiazg.com

sites.google.com

sjsu.edu

scholarworks.sjsu.edu

  • Harry Donkers. the Yi-jing Cosmic Model: With an Application of an Alternative to Neoliberalism. Comparative Philosophy. 2020, 11 (2): 1–35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5). Events in the cosmos or in the human world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polarities, like Yang and Yin, where opposite fo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The Yin-Yang dynamic is essential to achieve harmonious balance. It describes how seemingly opposite, but complementary forces are interconnected and mutually dependent...... When there is no more separ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we experience unity of Yin and Yang, which is called the Dao (道). 

web.archive.org

  • Harry Donkers. the Yi-jing Cosmic Model: With an Application of an Alternative to Neoliberalism. Comparative Philosophy. 2020, 11 (2): 1–35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5). Events in the cosmos or in the human world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polarities, like Yang and Yin, where opposite fo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The Yin-Yang dynamic is essential to achieve harmonious balance. It describes how seemingly opposite, but complementary forces are interconnected and mutually dependent...... When there is no more separ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we experience unity of Yin and Yang, which is called the Dao (道). 
  • 徐復觀. 附錄二 陰陽五行及其有關文獻的研究. 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9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2). 
  • 汪寧生. 陰陽觀念探祕. 中華萬年網. 2000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4-30. 
  • 俞懿嫻. 太一. 教育大辭書. 2000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8). 〔莊子‧天地篇〕則以「泰初」(或作太初)為「道」的別名:「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可見泰初與太一均是指宇宙初始天地未分的渾沌狀態,也可說是「道」的原貌,以及萬物復歸於「道」後的終極狀態。……此外〔呂氏春秋.大樂篇〕稱:「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疆為之,謂之太一。」以及〔淮南子.詮言訓〕中說:「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均本諸老莊思想,以「太一」為渾沌之「道」。……至於〔禮記.禮運篇〕則以「太一」為天地未分的渾沌狀態,同時也是人文價值創造的根本。〔禮運篇〕中說:「是故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就是說禮以宇宙渾沌未分,至大沌一的原理為根本,沌一的原理分而為天地,運轉為陰陽相對的現象,變化為春夏秋冬四時季節,列位成通過去未來的鬼神。 
  • 傅元龍. 太極. 教育大辭書. 2000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7). 易學以「太極」說明宇宙萬象之本源。〔周易.繫辭上〕第十一章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敦頤〔太極圖說〕闡述太極生兩儀之過程為:「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由此可知,太極係一種陰陽未分、元氣渾淪之狀態,也就是鄭玄〔周易.注太極〕所稱:「淳合未分之氣。」〔周易.繫辭〕所稱之太極,原本指天地未分之前,渾淪之元氣。 
  • 陳雪麗. . 教育大辭書. 2000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3). 就其形上意義來看,先哲視「道」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是「形而上」的,所以〔周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周易‧繫辭上傳‧第五章〕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指明宇宙萬物的生成是由陰、陽兩種元質交感合宜而成。因此,「道」可說是宇宙最高的形式或法則,也就是宇宙中最根本、至高無上、至大無限的本體。相關說法還有〔韓非子〕文中所說之:「道者,萬物之始。」「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道者,萬物之始 ,是非之紀也。」等 ,都說明「道」是萬物賴之以生、依之以行的永恆不滅的真理。 
  • 宋惠如. 《漢書.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災異說--以論弒為中心. 當代儒學研究. 2015, 19: 67–102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2). 〈五行志〉記載104 條董氏災異說,確為董氏說,且與弒君相關者23 條,本文分為地理之變:大水、火、地震、山崩,與天文異象一:星隕、星孛,天文異象二:日食……其說《春秋》災異以陰陽變化為基底,在日食之例又合以分野說 
  • 汪寧生. 八卦起源. 古俗新研. 敦煌文藝出版社. 2001: 31—39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6). 這兩種符號之稱為“陽”“陰”,無疑是後來所賦予的名稱。據研究抽象的陰陽概念初見於西周晚期,在《周易》卦辭、爻辭中還不見“陰陽”兩字。一定要人們思想中先有“陰陽”概念,才會把這兩種符號稱為“陰”“陽”兩字。最早應該是僅有⚊ ⚋兩個符號而沒有名稱。……總結上述,我們的看法是陰陽兩爻乃古代巫師舉行筮法時用來表示奇數和偶數的符號,八卦則是三個奇偶數的排列和組合。 
  • 李美燕. 《樂緯》的樂教思想與音樂宇宙觀. 中國學術年刊. 2000, 21: 89–122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6). 
  • 杜新豪. 課晴問雨:明代中後期日用類書中的農業占候研究. 史林. 2021, 4: 43–52 [2024-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7). 
  • 許光麃. 傳統中國武術之基本學說與原則. 體育學系(所)刊. 2008, 8: 41-50 [2024-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8). 
  • 山水之陰陽. [201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4). 
  • 何志華. 《荀子 •天論篇》「星隊木鳴,國人皆恐」解詁 (PDF).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2011, 53: 173–192 [2024-02-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0-03). 
  • 王博. 董仲舒《春秋》陰陽災異說的政治哲學解讀. 哲學與文化. 2018, 45 (12): 161–175 [202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6). 
  • 陰陽概述 - 仁心中醫診所.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7). 
  •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10/JXViV3L0nQuP1dTu.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丘成桐演讲全文:工程上取得很大发展,但理论基础仍非常薄弱,人工智能需要一个可被证明的理论作为基础 | CNCC 2017

wikisource.org

zh.wikisource.org

  • 王充論衡·說日》:「儒者曰:「日朝見,出陰中;暮不見,入陰中。陰氣晦冥,故沒不見。」」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陰陽之氣,各從其所,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雷,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淮南子·天文訓》:「天之偏氣,怒者為風;地之含氣,和者為露。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亂而為霧。陽氣勝則散而為雨露,陰氣盛則凝而為霜雪。」
    董仲舒雨雹對》:「二氣之初蒸也,若有若無,若實若虛,若方若圓,攢聚相合,其體稍重,故雨乘虛而墜。風多則合速,故雨大而疏。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密。其寒月則雨凝於上,體尚輕微,而因風相襲,故成雪焉。寒有高下,上暖下寒,則上合為大雨,下凝為冰,霰雪是也。雹霰之至也,陰氣暴上,雨則凝結成雹焉。……雨既陰陽相蒸」
    太平御覽·風部》引楊泉《物理論》曰:「風者,陰陽亂氣激發而起者也。猶人之內氣,因喜怒哀樂激越而發也。故春氣溫,其風溫以和,喜風也。夏氣盛,其風熛以怒,怒風也。秋氣勁,其風清以貞,清風也。冬氣石,其風慘以烈,固風也。此四正之風也。」
    《春秋元命苞》:「陰陽聚為雲,陰陽和為雨」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姚止庵注:雨從雲以施化,故言雨出地,雲憑氣以交合,故言雲出天)
    《莊子·外物》:「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絯,於是乎有雷有霆。」
    《新唐書·五行志》:「陽德衰則陰氣勝,故常雨。」
    論衡·順鼓》:「大水用鼓,或時再告社。陰之太盛,雨湛不霽,陰盛陽微,非道之宜。口祝不副,以鼓自助,與日食、鼓用牲于社,同一義也。俱為告急,彰陰盛也。」
    白虎通·災變》:「日食者必殺之何?陰侵陽也。……日食,大水則鼓於用牲於社,大旱則雲祭未雨,非苟虛也,助陽責下,求陰之道也。月食救之者,陰失明也,故角尾交日。」
    荀子·天論》:「星隊(墜)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食,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
    《左傳·僖公十六年》:「十六年春,隕石于宋五,隕星也。六鷁退飛,過宋都,風也。」周內史叔興聘于宋,宋襄公問焉……」退而告人曰:「君失問。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釋名·釋天》:「虹,攻也,純陽攻陰氣也。」
    劉向《說苑·辨物》:「夫水旱俱天下陰陽所為也。大旱則雩祭而請雨,大水則鳴鼓而劫社(「劫」,《論衡》等書作「攻」)。何也?曰:……今大旱者,陽氣太盛以厭(壓)於陰,陰厭陽固,陽其填也,惟填厭之太甚,使陰不能起也,亦雩際拜請而已,無敢加也。至於大水及日蝕者,皆陰氣太盛而上減(滅)陽精,以賤乘貴,以卑陵尊,大逆不義,故鳴鼓而懾之,朱絲縈而劫之。由此觀之,春秋乃正天下之位,徵陰陽之失。直責逆者不避其難,是亦春秋之不畏強禦也。」
    國語·周語》:「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zenhear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