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阴阳"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莊子‧天地篇〕則以「泰初」(或作太初)為「道」的別名:「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可見泰初與太一均是指宇宙初始天地未分的渾沌狀態,也可說是「道」的原貌,以及萬物復歸於「道」後的終極狀態。……此外〔呂氏春秋.大樂篇〕稱:「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疆為之,謂之太一。」以及〔淮南子.詮言訓〕中說:「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均本諸老莊思想,以「太一」為渾沌之「道」。……至於〔禮記.禮運篇〕則以「太一」為天地未分的渾沌狀態,同時也是人文價值創造的根本。〔禮運篇〕中說:「是故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就是說禮以宇宙渾沌未分,至大沌一的原理為根本,沌一的原理分而為天地,運轉為陰陽相對的現象,變化為春夏秋冬四時季節,列位成通過去未來的鬼神。
易學以「太極」說明宇宙萬象之本源。〔周易.繫辭上〕第十一章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敦頤〔太極圖說〕闡述太極生兩儀之過程為:「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由此可知,太極係一種陰陽未分、元氣渾淪之狀態,也就是鄭玄〔周易.注太極〕所稱:「淳合未分之氣。」〔周易.繫辭〕所稱之太極,原本指天地未分之前,渾淪之元氣。
就其形上意義來看,先哲視「道」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是「形而上」的,所以〔周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周易‧繫辭上傳‧第五章〕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指明宇宙萬物的生成是由陰、陽兩種元質交感合宜而成。因此,「道」可說是宇宙最高的形式或法則,也就是宇宙中最根本、至高無上、至大無限的本體。相關說法還有〔韓非子〕文中所說之:「道者,萬物之始。」「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道者,萬物之始 ,是非之紀也。」等 ,都說明「道」是萬物賴之以生、依之以行的永恆不滅的真理。
曾春海在討論陰陽五行時,認為「董氏稱運轉四時、化生萬物之功能的氣為元氣,在元氣運化中所顯的陰陽二氣乃天道之常;五行與陰陽皆助成天地生養萬物之功,五行依從於陰陽,陰陽導領五行。」,故可知陰陽二氣由元氣而出,陰陽與五行之間又相互影響。……而董仲舒更認為陰陽運行導致了四時的變化,故雖五行與陰陽一樣都是助成天地之功的力量,但陰陽仍實居於主導地位,五行則與陰陽配合而成生化萬物的任務。……在董仲舒之前的《淮南鴻烈》,或之後的揚雄、王充等皆有此觀念,雖對氣的概念上有所不同,但都利用「氣」來做為變化的依據或解釋,並大量使用陰陽、五行來說明生成變化的過程中,事物間的關係,並將全部的萬物關聯在一起,故認為宇宙為一有機體,萬事萬物皆為氣之所成,為兩漢的通論而非董仲舒獨有。
董仲舒認為「天之大經,三起而成,四轉而終」,三起即孟、仲、季的月令分判,象徵由初而末、陽氣或陰氣由多而少、由盛至衰的歷程。故陰陽二氣的多寡決定了四季的生成,此所謂「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關於陰陽為何會有如此盛衰歷程的變化,董仲舒以陰陽二氣各於宇宙四方相續流轉的方位變遷來說明,此可視為董氏對《繫辭傳》所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與《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的發揮闡釋。其〈陰陽義〉云:天地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董氏不僅視陰陽二氣為作用於宇宙間的兩種力量,且各有相異的形上特性,陽氣有生生之能,故為德;陰有傷喪之能,故為刑。〈官制象天〉中董氏依陰陽二氣因可同類相動於無形所產生聚合之多寡的現象,區分為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種型態以配春、夏、秋、冬。四季對於人間萬物的活動具有生、養、收(殺)、藏次序相從、不斷循環往復的意義;而空間上四季有暖、暑、清、寒四種不同氣息的流布,以便萬物出入有時,達成活動與休息的平衡。這邊可以發現董仲舒將上古以來人們依照曆法時令進行春耕秋收的活動納入其宇宙論系統中,以人文活動來解釋宇宙變動的整體趨向;另一方面,董子又將人對自然氣候之暖寒與對物象變化的客觀感知,統歸為二元,形成陽暖陰寒、陽生陰殺、陽善陰惡、陽德陰刑等概念。這些二元概念涵攝於循環主一的天理運作中……
〈五行志〉記載104 條董氏災異說,確為董氏說,且與弒君相關者23 條,本文分為地理之變:大水、火、地震、山崩,與天文異象一:星隕、星孛,天文異象二:日食……其說《春秋》災異以陰陽變化為基底,在日食之例又合以分野說
曾春海在討論陰陽五行時,認為「董氏稱運轉四時、化生萬物之功能的氣為元氣,在元氣運化中所顯的陰陽二氣乃天道之常;五行與陰陽皆助成天地生養萬物之功,五行依從於陰陽,陰陽導領五行。」,故可知陰陽二氣由元氣而出,陰陽與五行之間又相互影響。……而董仲舒更認為陰陽運行導致了四時的變化,故雖五行與陰陽一樣都是助成天地之功的力量,但陰陽仍實居於主導地位,五行則與陰陽配合而成生化萬物的任務。……在董仲舒之前的《淮南鴻烈》,或之後的揚雄、王充等皆有此觀念,雖對氣的概念上有所不同,但都利用「氣」來做為變化的依據或解釋,並大量使用陰陽、五行來說明生成變化的過程中,事物間的關係,並將全部的萬物關聯在一起,故認為宇宙為一有機體,萬事萬物皆為氣之所成,為兩漢的通論而非董仲舒獨有。
《儀禮》詳于記述,沒有哲學意味;《禮記》則相反,處處著眼于哲學詮釋,使用得最多的哲學範疇首推陰陽。……音樂的出現,遠在陰陽概念出現之前,因而是不可能按照陰陽的概念來制作的。……禮是從氏族時代的某些風俗發展而來的,到商代漸次形成為一套祭祀鬼神的儀式。殷周鼎革之後,隨著民本主義思想的出現,禮開始具備體現道德理念的制度形態。《儀禮》所記冠、婚、喪、祭、射、鄉、聘、覲,以及特牲、少牢、饋食之禮法,樸茂無華,鮮有哲學色彩,全書甚至不見“陰”、“陽”二字,顯示了周代之禮的本初面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禮突破既有的藩籬,開始向內容的、深度的方向發展,其特色之一,就是要賦予《儀禮》的禮法以新的禮義……《禮記》可以看作是這一時期禮學思想的結晶。
Events in the cosmos or in the human world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polarities, like Yang and Yin, where opposite fo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The Yin-Yang dynamic is essential to achieve harmonious balance. It describes how seemingly opposite, but complementary forces are interconnected and mutually dependent...... When there is no more separ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we experience unity of Yin and Yang, which is called the Dao (道).
Events in the cosmos or in the human world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polarities, like Yang and Yin, where opposite fo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The Yin-Yang dynamic is essential to achieve harmonious balance. It describes how seemingly opposite, but complementary forces are interconnected and mutually dependent...... When there is no more separ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we experience unity of Yin and Yang, which is called the Dao (道).
〔莊子‧天地篇〕則以「泰初」(或作太初)為「道」的別名:「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可見泰初與太一均是指宇宙初始天地未分的渾沌狀態,也可說是「道」的原貌,以及萬物復歸於「道」後的終極狀態。……此外〔呂氏春秋.大樂篇〕稱:「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疆為之,謂之太一。」以及〔淮南子.詮言訓〕中說:「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均本諸老莊思想,以「太一」為渾沌之「道」。……至於〔禮記.禮運篇〕則以「太一」為天地未分的渾沌狀態,同時也是人文價值創造的根本。〔禮運篇〕中說:「是故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就是說禮以宇宙渾沌未分,至大沌一的原理為根本,沌一的原理分而為天地,運轉為陰陽相對的現象,變化為春夏秋冬四時季節,列位成通過去未來的鬼神。
易學以「太極」說明宇宙萬象之本源。〔周易.繫辭上〕第十一章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敦頤〔太極圖說〕闡述太極生兩儀之過程為:「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由此可知,太極係一種陰陽未分、元氣渾淪之狀態,也就是鄭玄〔周易.注太極〕所稱:「淳合未分之氣。」〔周易.繫辭〕所稱之太極,原本指天地未分之前,渾淪之元氣。
就其形上意義來看,先哲視「道」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是「形而上」的,所以〔周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周易‧繫辭上傳‧第五章〕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指明宇宙萬物的生成是由陰、陽兩種元質交感合宜而成。因此,「道」可說是宇宙最高的形式或法則,也就是宇宙中最根本、至高無上、至大無限的本體。相關說法還有〔韓非子〕文中所說之:「道者,萬物之始。」「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道者,萬物之始 ,是非之紀也。」等 ,都說明「道」是萬物賴之以生、依之以行的永恆不滅的真理。
〈五行志〉記載104 條董氏災異說,確為董氏說,且與弒君相關者23 條,本文分為地理之變:大水、火、地震、山崩,與天文異象一:星隕、星孛,天文異象二:日食……其說《春秋》災異以陰陽變化為基底,在日食之例又合以分野說
這兩種符號之稱為“陽”“陰”,無疑是後來所賦予的名稱。據研究抽象的陰陽概念初見於西周晚期,在《周易》卦辭、爻辭中還不見“陰陽”兩字。一定要人們思想中先有“陰陽”概念,才會把這兩種符號稱為“陰”“陽”兩字。最早應該是僅有⚊ ⚋兩個符號而沒有名稱。……總結上述,我們的看法是陰陽兩爻乃古代巫師舉行筮法時用來表示奇數和偶數的符號,八卦則是三個奇偶數的排列和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