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 (Chinese Wikipedia)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阿毘達磨"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refsWebsite
Global rank Chinese rank
1st place
1st place
low place
3,751st place
low place
540th place
low place
9,486th place
low place
8,627th place
low place
9,646th place
low place
low place

budaedu.org

  • 《法句經故事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時,接受外道之挑戰,而展現了雙料神通 。事後,佛陀到忉利天,三個月講授阿毗達摩(論),往生兜率天的摩耶夫人,也來聽佛陀說法。聽完佛陀說法後,摩耶夫人、眾多天神和婆羅門都證得初果。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在舍衛城結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丘講解阿毗達摩舍利弗尊者便利用三個月結夏安居期間講完整部阿毗達摩

cbeta.org

tripitaka.cbeta.org

  • 巴利律藏》小品五百〔結集〕犍度:http://tipitaka.sutta.org/canon/vinaya/c%C5%AB%E1%B8%B7avagga/pa%C3%B1casatikakkhandhaka%E1%B9%8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tripitaka.cbeta.org/N04n0002_02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十一 五百〔結集〕犍度
    此律結集時有五百比丘,不多亦不少,故名此律結集為五百〔結集〕。
    此犍度有二十三事。攝頌曰:
    佛陀涅槃時     長老名迦葉
    為護持正法     以告比丘眾
    在波婆旅途     須跋陀羅言
    於非法興前     先結集正法
    五百人缺一     則亦選阿難
    洞窟雨安居     結集法與律
    律問優波離     經問賢阿難
    勝者之弟子     以結集三藏
    小小戒異論     隨所制而住
    不請問.及踏    行禮.不請求
    女人之出家     信故懺惡作
    富蘭那.梵壇    有憂陀延那
    與彼諸侍女     如此多敝衣
    上覆及褥覆     地上之敷具
    拭.雜巾.混泥   以名阿難者
    始得有千衣     恐懼於梵壇
    且得於四諦     五百自在者
    名五百結集
  • 巴利律藏》附隨第3卷: http://tipitaka.sutta.org/canon/vinaya/pariv%C4%81ra/samu%E1%B9%AD%E1%B9%ADh%C4%81nas%C4%ABsasa%E1%B9%85khep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tripitaka.cbeta.org/N05n0003_00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切眾生之慈愍者,一切有情之最尊者,獅子之鴦耆羅娑釋迦牟尼,宣說三藏,有經、及大功德之律。
  • 本生經第1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燃燈世尊之後,經一阿僧祇劫,憍陳如佛出世。佛行三度弟子之集會。第一集會一兆人,第二集會百億人,第三集會九億人。爾時菩薩為轉輪王,名甚勝者。向佛及一兆比丘眾行大施食。佛向菩薩預言:「汝未來世,當得作佛。」彼聞佛說法,以國事托付大臣等而出家。彼學三藏,得八定及五神通,修禪不怠,生梵天界。

    此佛之後,有弗沙佛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會,第一集會六百萬,第二集五百萬,第三集三百二十萬比丘。爾時菩薩名已勝者王,棄大王國,於佛處出家。學三藏,為大眾說法,完成戒波羅蜜,佛亦與彼豫言。

    此佛之後,有迦葉佛出世。佛亦有一次弟子之集會,集三萬之比丘。爾時青年菩薩名光護,通達三種吠陀奧義,善知地上與天界,為陶器師作瓶之友。彼與其友俱詣佛所,聞法話而出家,精進努力,修學三藏,遂行大小義務,為佛教添加光彩。佛亦授彼豫言。

    於第四七日間,天人等在菩提樹之西北方設「寶之家」,佛於此處結跏趺坐,詳察導人入涅槃及一切物根源之阿毘曇藏,經過七日。其後通阿毘曇諸人為兩種說明,即:「寶之家乃作寶之家,或謂佛會得七論之處為寶之家。」此二說明,於此處皆為相應,兩者均可採用。自此以來,其處被稱為「寶家之祠」。
     

mahabodhi.org

  • 印順.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202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從上引的文證來看,大眾部與分別說部的──化地部、銅鍱部律,都沒有結集論藏的明文。後起的傳說,才說到論藏。法藏部等,雖傳說結集論藏,而關於結集者,或說阿難,或說大迦葉,或說富樓那。論到論藏的內容,都指為自部所宗的本論。各部的傳說不同,說明了不但沒有佛說的阿毘達磨論;在部派分立以前的一味和合時代,論藏也並不存在。沒有公認的論藏,所以異說紛紜,莫衷一是了。阿毘達磨論,決定為部派時代的作品。 
  • 印順.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202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銅鍱部以為:佛在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經、律以外,還說了七部阿毘達磨。說一切有部說:「誰造此(發智)論?答:是佛世尊」。犢子部傳說:「舍利弗釋佛九分毘曇,名法相毘曇」 

mbscnn.org

  • 《馬哈希尊者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三會期】:

    第六次結集的第三會期,始於1955年4月28日,終於1955年5月28日。除了布薩日等,合誦了《增支部》 (Aṅguttara Nikāya),含 1,651 經,共 9,557 頁。

    在第一次結集時,《增支部》只誦了 120 回。但因為現在是誦讀(pathaka)的時代,持誦僧團(bhāranatthāraka saṅgha)決定增加合誦的次數至210回。於是,自5月30日至7月2日,大會也合誦了六冊共 2,302 頁的阿毘達摩藏。因此,在這期間,他們共誦了11,859頁。

    在此會期間,合誦比丘一致推舉柬埔寨僧王(Samdach Preah Mahā Sumedhādhipati C.N. Jotaññāno, Agga Mahā Paṇḍita) 和寮國僧王(Samdach Phrabuddhajinoros, saklamahāsaṅgha Pāmokkha)作為第六次結集的主席。

    【第四會期】:

    第四會期始於 1955 年 12 月 16 日。合誦比丘誦念阿毘達摩《發趣論》(Patthāna),除了布薩日和獨立日外,為期 54 天,止於 1956 年 2 月 16 日。

    有超過 600 位合誦比丘出席,並推舉泰國僧伽領導(Samdej Phra Vanarat Kittisobhana)為主席。

    在此會期,合誦了阿毘達摩的 5 冊《發趣論》共 2,686 頁,以及 6 冊共 2,299 頁的十五部佛典:《小誦》、《法句經》、《如是語》、《天宮事》、《餽鬼事》、《長老偈》、《長老尼偈》、 《長老譬喻》、《長老尼譬喻》、《佛種姓》、《佛所行藏》《大義釋》、《小義釋》。總共誦了 11 冊 4,985 頁。

    【第五會期】:

    第六次結集的第五也是最後一個會期,被稱為第六次結集的錫蘭會期,始於 1956 年 4 月 23 日,終於 5 月 24 日衛塞節。合誦比丘合誦了如下佛典:《發趣論》、《彌蘭陀王問經》、《導論》、《藏論》和《無礙解道》。

sutta.org

tipitaka.sutta.org

dhamma.sutta.org

  • 《上座部佛教概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雖然佛陀的教法可以依其流變而分爲正法、像法與末法三個時期,但這主要還是指在印度本土的歷史發展情形。上座部佛教認為,現在並非末法時期,現在仍然屬於正法時期!根據上座部佛教,正法將住世5000年。
    在《長部註》中提及正法住世五千年時說: 「以證得無礙解而住立了一千年,以六通為一千年,以三明為一千年,以乾觀者為一千年,以別解脫而住立一千年。」
    在《相應部註》、《增支部註》以及律疏《心義燈》中也有類似的說法。
    第三個千年是可以證得三明阿羅漢的時期。現在是佛滅2500多年,也即是處於第三個千年,如果禪修者很有系統地依照佛陀的教法而修行,還有機會證得阿羅漢果,甚至還能夠證悟「三明阿羅漢」(tevijjā arahata) 。是哪三明呢?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和漏盡明,相當於一般所說的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如果認爲現在已經是不能再證悟道果的時期,則被認爲是造成「法障」 (Dhamma antarāyika)的邪見。
    緬甸近現代有些大長老被普遍認為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據說他們也能顯現很多神通變化,有人看到他們在天上飛行,或從水中出來等。然而,因為經典記載現代已不是六通的時代,所以即使他們擁有六通,也被認為是「三明阿羅漢」。
    我們本師喬達摩佛陀的教法可以住世五千年,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大家知道佛陀的正法仍然住世,就應當生起信心,精進修行,乃至斷煩惱、證道果。只要巴利三藏仍然存在於世間,只要佛弟子們仍然能夠真正地實踐佛陀的教導,正法時期就會繼續存在!
    所以,在《大般涅槃經》中世尊曾很明確地說:
    「蘇跋達,於此,只要比庫們正確地安住,則世間將不空缺阿羅漢!」
  • 《佛教歷史上的六次經典結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西元1954年,緬甸、泰國、斯里蘭卡、柬埔寨、寮國、越南、印度、尼泊爾的上座部佛教僧團,推舉具足戒定慧、精通三藏之兩千五百位僧團長老,舉行第六次結集,在兩千五百個僧團長老中,選出馬哈希長老負責提問,扮演第一次結集大迦葉之角色,明昆長老負責回答問題,扮演第一次結集優婆離阿難之角色。

web.archive.org

  • 中部32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部69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長部34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3集141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3集142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3集143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6集60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10集98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巴利律藏》小品五百〔結集〕犍度:http://tipitaka.sutta.org/canon/vinaya/c%C5%AB%E1%B8%B7avagga/pa%C3%B1casatikakkhandhaka%E1%B9%8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tripitaka.cbeta.org/N04n0002_02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十一 五百〔結集〕犍度
    此律結集時有五百比丘,不多亦不少,故名此律結集為五百〔結集〕。
    此犍度有二十三事。攝頌曰:
    佛陀涅槃時     長老名迦葉
    為護持正法     以告比丘眾
    在波婆旅途     須跋陀羅言
    於非法興前     先結集正法
    五百人缺一     則亦選阿難
    洞窟雨安居     結集法與律
    律問優波離     經問賢阿難
    勝者之弟子     以結集三藏
    小小戒異論     隨所制而住
    不請問.及踏    行禮.不請求
    女人之出家     信故懺惡作
    富蘭那.梵壇    有憂陀延那
    與彼諸侍女     如此多敝衣
    上覆及褥覆     地上之敷具
    拭.雜巾.混泥   以名阿難者
    始得有千衣     恐懼於梵壇
    且得於四諦     五百自在者
    名五百結集
  • 巴利律藏》附隨第3卷: http://tipitaka.sutta.org/canon/vinaya/pariv%C4%81ra/samu%E1%B9%AD%E1%B9%ADh%C4%81nas%C4%ABsasa%E1%B9%85khep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tripitaka.cbeta.org/N05n0003_00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切眾生之慈愍者,一切有情之最尊者,獅子之鴦耆羅娑釋迦牟尼,宣說三藏,有經、及大功德之律。
  • 本生經第1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燃燈世尊之後,經一阿僧祇劫,憍陳如佛出世。佛行三度弟子之集會。第一集會一兆人,第二集會百億人,第三集會九億人。爾時菩薩為轉輪王,名甚勝者。向佛及一兆比丘眾行大施食。佛向菩薩預言:「汝未來世,當得作佛。」彼聞佛說法,以國事托付大臣等而出家。彼學三藏,得八定及五神通,修禪不怠,生梵天界。

    此佛之後,有弗沙佛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會,第一集會六百萬,第二集五百萬,第三集三百二十萬比丘。爾時菩薩名已勝者王,棄大王國,於佛處出家。學三藏,為大眾說法,完成戒波羅蜜,佛亦與彼豫言。

    此佛之後,有迦葉佛出世。佛亦有一次弟子之集會,集三萬之比丘。爾時青年菩薩名光護,通達三種吠陀奧義,善知地上與天界,為陶器師作瓶之友。彼與其友俱詣佛所,聞法話而出家,精進努力,修學三藏,遂行大小義務,為佛教添加光彩。佛亦授彼豫言。

    於第四七日間,天人等在菩提樹之西北方設「寶之家」,佛於此處結跏趺坐,詳察導人入涅槃及一切物根源之阿毘曇藏,經過七日。其後通阿毘曇諸人為兩種說明,即:「寶之家乃作寶之家,或謂佛會得七論之處為寶之家。」此二說明,於此處皆為相應,兩者均可採用。自此以來,其處被稱為「寶家之祠」。
     
  • 《法句經故事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時,接受外道之挑戰,而展現了雙料神通 。事後,佛陀到忉利天,三個月講授阿毗達摩(論),往生兜率天的摩耶夫人,也來聽佛陀說法。聽完佛陀說法後,摩耶夫人、眾多天神和婆羅門都證得初果。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在舍衛城結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丘講解阿毗達摩舍利弗尊者便利用三個月結夏安居期間講完整部阿毗達摩
  • 《上座部佛教概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雖然佛陀的教法可以依其流變而分爲正法、像法與末法三個時期,但這主要還是指在印度本土的歷史發展情形。上座部佛教認為,現在並非末法時期,現在仍然屬於正法時期!根據上座部佛教,正法將住世5000年。
    在《長部註》中提及正法住世五千年時說: 「以證得無礙解而住立了一千年,以六通為一千年,以三明為一千年,以乾觀者為一千年,以別解脫而住立一千年。」
    在《相應部註》、《增支部註》以及律疏《心義燈》中也有類似的說法。
    第三個千年是可以證得三明阿羅漢的時期。現在是佛滅2500多年,也即是處於第三個千年,如果禪修者很有系統地依照佛陀的教法而修行,還有機會證得阿羅漢果,甚至還能夠證悟「三明阿羅漢」(tevijjā arahata) 。是哪三明呢?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和漏盡明,相當於一般所說的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如果認爲現在已經是不能再證悟道果的時期,則被認爲是造成「法障」 (Dhamma antarāyika)的邪見。
    緬甸近現代有些大長老被普遍認為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據說他們也能顯現很多神通變化,有人看到他們在天上飛行,或從水中出來等。然而,因為經典記載現代已不是六通的時代,所以即使他們擁有六通,也被認為是「三明阿羅漢」。
    我們本師喬達摩佛陀的教法可以住世五千年,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大家知道佛陀的正法仍然住世,就應當生起信心,精進修行,乃至斷煩惱、證道果。只要巴利三藏仍然存在於世間,只要佛弟子們仍然能夠真正地實踐佛陀的教導,正法時期就會繼續存在!
    所以,在《大般涅槃經》中世尊曾很明確地說:
    「蘇跋達,於此,只要比庫們正確地安住,則世間將不空缺阿羅漢!」
  • 《佛教歷史上的六次經典結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西元1954年,緬甸、泰國、斯里蘭卡、柬埔寨、寮國、越南、印度、尼泊爾的上座部佛教僧團,推舉具足戒定慧、精通三藏之兩千五百位僧團長老,舉行第六次結集,在兩千五百個僧團長老中,選出馬哈希長老負責提問,扮演第一次結集大迦葉之角色,明昆長老負責回答問題,扮演第一次結集優婆離阿難之角色。
  • 《馬哈希尊者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三會期】:

    第六次結集的第三會期,始於1955年4月28日,終於1955年5月28日。除了布薩日等,合誦了《增支部》 (Aṅguttara Nikāya),含 1,651 經,共 9,557 頁。

    在第一次結集時,《增支部》只誦了 120 回。但因為現在是誦讀(pathaka)的時代,持誦僧團(bhāranatthāraka saṅgha)決定增加合誦的次數至210回。於是,自5月30日至7月2日,大會也合誦了六冊共 2,302 頁的阿毘達摩藏。因此,在這期間,他們共誦了11,859頁。

    在此會期間,合誦比丘一致推舉柬埔寨僧王(Samdach Preah Mahā Sumedhādhipati C.N. Jotaññāno, Agga Mahā Paṇḍita) 和寮國僧王(Samdach Phrabuddhajinoros, saklamahāsaṅgha Pāmokkha)作為第六次結集的主席。

    【第四會期】:

    第四會期始於 1955 年 12 月 16 日。合誦比丘誦念阿毘達摩《發趣論》(Patthāna),除了布薩日和獨立日外,為期 54 天,止於 1956 年 2 月 16 日。

    有超過 600 位合誦比丘出席,並推舉泰國僧伽領導(Samdej Phra Vanarat Kittisobhana)為主席。

    在此會期,合誦了阿毘達摩的 5 冊《發趣論》共 2,686 頁,以及 6 冊共 2,299 頁的十五部佛典:《小誦》、《法句經》、《如是語》、《天宮事》、《餽鬼事》、《長老偈》、《長老尼偈》、 《長老譬喻》、《長老尼譬喻》、《佛種姓》、《佛所行藏》《大義釋》、《小義釋》。總共誦了 11 冊 4,985 頁。

    【第五會期】:

    第六次結集的第五也是最後一個會期,被稱為第六次結集的錫蘭會期,始於 1956 年 4 月 23 日,終於 5 月 24 日衛塞節。合誦比丘合誦了如下佛典:《發趣論》、《彌蘭陀王問經》、《導論》、《藏論》和《無礙解道》。
  • 印順.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202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從上引的文證來看,大眾部與分別說部的──化地部、銅鍱部律,都沒有結集論藏的明文。後起的傳說,才說到論藏。法藏部等,雖傳說結集論藏,而關於結集者,或說阿難,或說大迦葉,或說富樓那。論到論藏的內容,都指為自部所宗的本論。各部的傳說不同,說明了不但沒有佛說的阿毘達磨論;在部派分立以前的一味和合時代,論藏也並不存在。沒有公認的論藏,所以異說紛紜,莫衷一是了。阿毘達磨論,決定為部派時代的作品。 
  • 布頓. 佛教史大寶藏論.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喀什米爾毗婆沙部說:此七論是「經」,而且是佛於不同的地方、時間、有情、分別宣說之諸法,由聲聞羅漢所結集的。例如《法集要頌經》。如果並非如此,則三藏的「經」將成為不全。經部師等人說:「所謂本母,即經、律二者,或是從中間宣說,以此無過。」這是認為七著即是「論」。 
    《大乘法苑義林章》:「經量部師唯立二藏,一素呾纜藏、二毘奈耶藏。彼部師說:經律二藏有別部類,佛及弟子俱無別部說對法藏,但諸經中詮於慧處名為對法,弟子等論但釋經疏,非是藏攝,如順正理第一卷說...薩婆多等諸部,同說有三藏,一素呾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摩,薩婆多義如毘婆沙。」
    《大乘法苑義林章》:「經部師說:契經.調伏有別部類,阿毘達磨無別部說。薩婆多師有二師說:有言世尊亦有別部說對法藏,即發智是,名攝歸彼故名迦多衍尼子造。有說世尊無別部類說對法藏,豈佛自造章頌品等,若作此解便與經部所說不殊。既正理師廣為鬪諍,明佛世尊別說對法,由此義理故毘婆沙存於二解。」
  • 印順.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202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銅鍱部以為:佛在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經、律以外,還說了七部阿毘達磨。說一切有部說:「誰造此(發智)論?答:是佛世尊」。犢子部傳說:「舍利弗釋佛九分毘曇,名法相毘曇」 

xianmifw.com

  • 布頓. 佛教史大寶藏論.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喀什米爾毗婆沙部說:此七論是「經」,而且是佛於不同的地方、時間、有情、分別宣說之諸法,由聲聞羅漢所結集的。例如《法集要頌經》。如果並非如此,則三藏的「經」將成為不全。經部師等人說:「所謂本母,即經、律二者,或是從中間宣說,以此無過。」這是認為七著即是「論」。 
    《大乘法苑義林章》:「經量部師唯立二藏,一素呾纜藏、二毘奈耶藏。彼部師說:經律二藏有別部類,佛及弟子俱無別部說對法藏,但諸經中詮於慧處名為對法,弟子等論但釋經疏,非是藏攝,如順正理第一卷說...薩婆多等諸部,同說有三藏,一素呾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摩,薩婆多義如毘婆沙。」
    《大乘法苑義林章》:「經部師說:契經.調伏有別部類,阿毘達磨無別部說。薩婆多師有二師說:有言世尊亦有別部說對法藏,即發智是,名攝歸彼故名迦多衍尼子造。有說世尊無別部類說對法藏,豈佛自造章頌品等,若作此解便與經部所說不殊。既正理師廣為鬪諍,明佛世尊別說對法,由此義理故毘婆沙存於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