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陈友谅"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陈友谅墓位于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南侧。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陈友谅自称汉王;至正二十年称帝,国号为“汉”;至正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其部下以舟载其尸还武昌,葬于黄鹄山南麓,即今址。次年,朱元璋攻克武昌后来墓前祭奠,题“人修天定”4字于墓前,以后墓园渐荒芜。清代成为湖北按察使署的花园——“乃园”之一部分,少有人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万耀煌、耿仲钊等发现此墓。辛亥革命胜利后,湖北省内务司于1912年议请整修,次年完工,广济饶汉祥作碑铭。解放后曾维修,“文化大革命”中墓堆被毁。1981年修复,1998年6月全面整修。墓坐北朝南,长方形,圆角,高2米余,有砖砌水泥墓墙,墓前立花岗岩墓碑,高2米余,上书“大汉陈友谅墓”。墓后有2米宽水泥平台,两侧有碑亭,分立“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铭”和“重修大汉陈友谅墓”碑石。墓前有高大洗麻石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牌坊与墓之间有16级台阶的墓道。墓地周围苍松翠柏环抱,气氛肃穆。1956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湖北仙桃市沔街中段,新建了一个“陈友谅纪念馆”。不久前的一天,我来到这里,听讲解,看实物,历史的风云在眼前展开…… 关于陈友谅的传说很多,比如他有三口神奇的行军锅,他常常骑白马出征,他降生时有“三奇”,他从小习武,臂力过人……在纪念馆里看到,陈友谅建都旧遗址处古柏参天,环境十分幽静,青石台阶伸向密林幽静处。
陈友谅墓位于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南侧。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陈友谅自称汉王;至正二十年称帝,国号为“汉”;至正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其部下以舟载其尸还武昌,葬于黄鹄山南麓,即今址。次年,朱元璋攻克武昌后来墓前祭奠,题“人修天定”4字于墓前,以后墓园渐荒芜。清代成为湖北按察使署的花园——“乃园”之一部分,少有人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万耀煌、耿仲钊等发现此墓。辛亥革命胜利后,湖北省内务司于1912年议请整修,次年完工,广济饶汉祥作碑铭。解放后曾维修,“文化大革命”中墓堆被毁。1981年修复,1998年6月全面整修。墓坐北朝南,长方形,圆角,高2米余,有砖砌水泥墓墙,墓前立花岗岩墓碑,高2米余,上书“大汉陈友谅墓”。墓后有2米宽水泥平台,两侧有碑亭,分立“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铭”和“重修大汉陈友谅墓”碑石。墓前有高大洗麻石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牌坊与墓之间有16级台阶的墓道。墓地周围苍松翠柏环抱,气氛肃穆。1956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