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references of the Wikipedia article "鞑靼 (蒙古)" in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恩克卓里克圖汗,己亥年生,嵗次己巳年三十一嵗即位,在位四年。嵗次壬申年三十四歲歿。
弟額勒伯克汗,辛丑年生,嵗次癸酉,年三十三嵗即位,舉國上尊號稱為額勒伯克尼古埒蘇克齊汗。
後聞額森汗已歿,岱總汗續娶之福晉薩睦爾太后生一子,名蒙古勒克哷青吉斯,丙寅年生,年七嵗貯於皮櫃,以馬負之。伊母薩睦爾福晉持刀帶領騎牛乘馬及步兵出師,由庫奎扎巴哈往伐四衛喇特,大有俘獲。撤兵而回,即奉蒙古勒克哷青吉斯台吉即位。維時七嵗,稱為烏珂克圖汗。
摩倫汗,自癸酉至甲戌,在位二載,年十八嵗歿。
滿都海徹辰福晉,係戊午年生,年三十三嵗,巴圖蒙克,係甲申年生,年七嵗,定為夫婦。本年庚寅,因欲佔據達延國,遂稱為達延汗,於老福晉前即汗位。
子博迪台吉,生於甲子年,至甲辰,年四十一歲即位。科爾沁之巴圖爾摩羅齊,建議右翼原係強斡之儔,或征掠以離散之,或酌量入於左翼,均分之。博迪‧阿拉克汗然其言,正欲往征右翼之際,察噶青安桑太后降旨曰:「爾等議以均分此三萬人乎?從前科爾沁之蘇爾塔該王既破達蘭特哩袞之大隊後,奏曰:此右翼三萬人,若仍留一處,必貽患於後嗣。若將兩部落人等兼攝於察哈爾、巴雅爾,而令大永謝布之二十萬、科爾沁與我和同,將十二土默特合並於十二鄂托克喀爾喀,庶可久安。我烈祖曾降旨詰責曰:戕害我子之仇人,業已尋得。伊巴哩、滿都賚二人之惡,業已敗露。若將此四十萬蒙古所余之六萬人盡滅之,豈得為人主功乎?今爾自以為勝於我烈祖乎?乃違其旨,而欲吞此右翼三萬眾耶?一則我烈祖所定永固升平之大統,豈得毀壞,二則曾聞賽音阿拉克之長子袞必里克墨爾根濟農之子布揚郭賚都噶爾岱青稱為見敵則不退縮,擊之則披堅死戰,勇於戰鬥之大巴圖爾。其伊勒特阿勒坦之子僧格都古稜特穆爾,則稱為能著全副盔甲,跳越台拉克之駝隻。墨爾根濟農之子諾木塔爾尼郭幹台吉之子庫圖克台沙津台吉,則稱為能知既往未來之黙爾根。布揚郭賚都噶爾岱青之子伯爾格岱綳台吉,則張弓能兩臂相向,遂稱為鄂勒博克圖鄂庫克,能將馳狐之尾按節射斷。伊弟布爾賽哈坦巴圖魯,能穿射三鍁。今若相殘,能之固善。如不能,則人已皆致騷動矣。」
長子達賚遜‧庫登台吉,甲辰年生,歲次壬申,年二十九歲於白室前稱汗號,與右翼三萬人和睦相㑹而旋。阿拉克第二子阿勒坦來迎,向汗求賜號,云:「今統治已平,原有䕶衛汗治索多汗,小汗之號,祈即將此號賜我,我情愿䕶衛大統。」汗然之,遂與以索多汗之號。由是,庫登汗之號遍處稱揚,平治政統,俾大蒙古國安享太平。
圖們台吉,乙亥年生,歲次癸夘,年二十九歲即位,歲次壬子,年三十八歲,往見盤結腰刀之噶爾瑪喇嘛遂受禪教,聚集六萬人傳示大政,令左翼三萬人內,察哈爾之阿穆岱鴻台吉、喀爾喀之衛徵索博該;右翼三萬人內,鄂爾多斯之庫圖克台徹辰鴻台吉、阿蘇特之諾木達喇古拉齊諾延、土默特之楚嚕克鴻台吉執政理事,遂稱為扎薩克圖汗。
生子布延台吉等兄弟共十一汗,長布延台吉,己夘年生。歲次丁巳,年三十九歲即位,大眾稱為徹辰汗。
長子陵丹巴圖爾台吉,壬辰年生,歲次甲辰,年十三歲即位,大眾稱為庫圖克圖汗。
1388年,也速迭兒汗殺死北元皇帝,廢棄大元國號,自立為汗,稱蒙古可汗,明人稱韃靼可汗。
林丹汗死後,察哈爾部眾紛紛投往後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1635年(崇禎八年,天聰九年)二月,後金派多爾袞等人率精騎一萬,遠征察哈爾餘部。四月二十八日,清軍抵達林丹汗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駐地托里圖,額哲母子被迫歸降。
韃靼:古時漢族對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統稱,明代專指東蒙古人。
15世紀初,蒙古逐漸形成了東、西兩大勢力。東部由原來北元朝廷統治的各部組成,游牧於漠北漠南,明朝稱之為「韃靼」。西部便是游牧於蒙古草原西北的瓦剌部。
韃靼屬元裔,或雖非元裔但為蒙古本支,亦即新元史所稱之黑達達;至清為喀爾喀部,亦即現在所通稱之喀爾喀蒙古。
滿都海哈屯是一位大智大勇的蒙古族女傑。滿都魯汗去世後,她成為東蒙古的女首領,率兵收復在內鬨中散失的部眾。她深知蒙古傳統,故全心全意撫養蒙古大汗的正統繼承人巴圖蒙克,以恢復和擴大開權為己任。她從不同意見中作出最有力的抉擇,嚴詞拒絕了哈撒兒後裔、科爾沁部領主烏博羅特王的求婚,毅然與巴圖蒙克成婚,並於成化十六年(1480年)扶立年幼的巴圖蒙克即汗位,稱達延汗。隨後,率兵征討衛拉特,在擊敗衛拉特之後,制訂法令,防止衛拉特的反抗,初步解除了衛拉特對東蒙古的威脅。當時東蒙古分為各自為政的諸部,左翼方面有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和科爾沁等部,右翼方面有永謝布、鄂爾多斯、蒙古勒津(漢籍作滿官慎,後稱土默特)和阿蘇特等部。
西元402年,柔然首領社侖自立為丘豆伐可汗(khan,和單于 Chan,都是通古斯語系的轉音),稱雄蒙古草原,最有名的是大檀可汗(韃靼、達達、塔塔爾,都是漢譯音,他的後裔甚至以韃靼為部落稱號)。
唐中葉始見於史,稱「三十姓韃靼」、「九姓韃靼」。分布於突厥以東,契丹之北,為突厥統治下的部落。突厥衰亡後,一部分一度被回鶻、黠戛斯統治。至唐末五代,與中原王朝多有聯系。
到10世紀前期,從今克魯倫河至杭愛山地區已經遍布韃靼人的部落。蒙古高原由此形成契丹據其東南,韃靼領有西北的爭雄局面。唐末五代時,九姓韃靼部眾曾隨李克用父子問鼎中原。
遼金時期,對已遷入漠北的室韋諸部落稱為韃靼,又有阻卜、朮不姑等別稱,韃靼一稱來自突厥人,因室韋中的塔塔兒部一度建立過較強的部落聯盟,故突厥以「Tatar」概稱室韋。久之,一些非室韋系統的草原部落也被納入「韃靼」範疇,韃靼成為北方諸多遊牧部族的泛稱。而蒙古只是這一時期「韃靼」之一部,草原上還有很多大小不一的遊牧部落集團,如克烈、塔塔兒、弘吉剌、蔑兒乞、斡亦剌、吉利吉思、乃蠻、汪古等。
這樣稱呼慣了,不僅蒙古國王木華黎在接見宋使趙珙時自稱「我韃靼人」,就是一些宋人的記載,也把汪古惕部及翁吉刺惕部等稱爲白韃靼(塔塔兒)或熟韃靼,把蒙古部稱爲黑韃靼,把森林狩獵部落稱爲生韃靼。
脫古思帖木兒一行西逃和林,行至土刺河,遇到也速迭兒率兵襲擊。脫古思帖木兒被擒,以弓弦縊死。太子天寶奴同時遇難。也速迭兒奪了脫古思帖木兒的印璽,在和林自立為汗。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後裔。阿里不哥當年激烈地同忽必烈爭奪帝位,又是反對使用漢法的貴族保守勢力的代表。也速迭兒奪位,取消「大元」的國號,不建漢語年號。北元及其宮廷的歷史至此落下帷幕。
……東蒙古に於ける元室の威光がへると共に、西蒙古の所謂瓦剌が勃興し、兩者は對立の形勢にあった。明人は西蒙古の瓦剌部に對して、東蒙古の本部を韃靼部といった。
1388年,元順帝兒子脫古思帖木兒不殺,換成阿里不哥系的「也速迭兒」繼位,之後多人爭位,一團混亂。蒙古察哈爾與河西走廊之部族許多投降明朝,被封為朵顏三衛與關西八部。後來蒙古西部的瓦剌崛起,瓦剌又叫做「衛拉特」,明朝時候將北方邊患分為三支,就是韃靼(蒙古本部)、瓦剌與兀良哈三部,分而治之。
捕魚兒海之戰及脫古思帖木兒的敗亡,在蒙古產生了強烈震動,使北元和明朝之間的形勢起了急劇的變化,此後明軍處於攻勢而北元發生內亂,也速迭兒乘勢稱雄於蒙古,一些北元部將及部落則紛紛降明。
也速迭兒明初蒙古別部首領之一。元世祖忽必烈弟阿裡不哥之後裔。洪武二十一年(1388)趁明將藍玉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擊潰蒙古可汗脫古思帖木兒之機,在土刺河(今土拉河)襲殺脫古思帖木兒及其太子天保奴,遂與部下院(樞密院事)安達納哈出雄踞漠北,勢力達到東北地區。
1388年脫古思帖木兒敗亡後,東蒙古部眾被迫西遷,蒙古高原東部為之一空,只有零星小部落散居。其中勢力較大的有安答納哈出,他游牧於古兒扎河(今烏勒扎河)、幹難河一帶,接受了也速迭兒的敕封,官稱為樞密院。
也速迭兒於1391年死去,據說其子恩克汗成為了後繼者。但是,從此時開始,明朝方面只有部分情況能夠傳達出來,而蒙古高原的汗的家族等也沒什麼消息。
蒙文史籍述其在位期間,政治腐敗,品行惡劣,聽信衛拉特權臣浩海太尉的讒言,殺死親弟(《黃金史》作親子)哈爾古楚克鴻台吉,奪取弟婦(一作子婦),後又命浩海太尉之子巴圖拉(馬哈木)管理四衛拉特,引起衛拉特大領主烏格齊哈什哈不滿,結果被烏格齊哈什哈所殺。
建文元年(1399),瓦剌首領克阿古特(一說即土爾扈特)的烏格齊哈什哈(猛可帖木兒)起兵弒額勒伯克汗。
坤帖木兒汗是第一個以韃靼可汗身分和明朝打交道的人,他於明惠帝建文二年(一四○○年)即位,建文四年(一四○二年)去世,在位三年。坤帖木兒汗死後,汗位落入窩闊臺後人鬼力赤身上
建文二年(1400年),靖難之役還在激烈進行,時傳「胡寇將侵邊」,明成祖為了緩和北部蒙古的壓力,解除後顧之憂,即主動道人致書蒙古韃靼可汗坤帖木兒和瓦剌王猛哥帖木兒,「曉以禍福」。次年十一月,坤帖木兒遣使與明通好,但不久坤帖木兒即被殺死,汗位由鬼力赤繼承。
此外,元朝承認的窩闊台家族代表一窩闊台庶子合丹及其後裔即元代院王家族所屬部眾,自元中葉以來便以哈密北山(今名哈爾魯克·塔克,古突厥一蒙古名折羅曼山)、亦集乃一帶為牧地。1402年合丹後裔鬼力赤被擁立為東蒙古大汗,其部眾自然成為東蒙古成員。
永樂初,蒙古已明顯地分裂為兩大部分,即西部的瓦剌和東部的蒙古本部,後者明朝稱之為韃靼。對於東、西蒙古的諸大首領,明成祖多方威脅利誘,招之來朝。大約1402年(建文四年)鬼力赤被擁立為蒙古大汗,朱棣即於次年二月遣使致書,要求「可汗能遣使往來通好,同為一家」,同時致書鬼力赤諸大臣太師右丞相馬兒哈咱、太傅左丞相也孫台、太保樞密知院阿魯台等。同年七月,1404年(永樂二年)四月,1405年(永樂三年)十二月,1406年(永樂四年)三月,1407年(永樂五年)三月,1407年(永樂五年)十月,前後六次派使臣要求通好,但鬼力赤汗一概不予理睬,有時還拘留使臣。
經瓦剌內部鬥爭,馬哈木死後由其子脫懽兼併了太平、把禿孛羅兩部,統一了瓦剌部。脫懽趁明軍大敗阿魯台之機,一再打擊阿魯台,並於宣德八年(1433年)迎立元裔脫脫不花為岱總汗,與阿魯台所立的阿台抗衡。在瓦剌的打擊下,阿魯台逃往漠南。宣德九年(1434年),在脫脫不花逼迫下,阿魯台率部眾逃至母納山(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烏拉山)一帶。經脫懽率瓦剌軍攻擊,阿魯台父子陣亡。潰散的部眾為脫脫不花收併。
1438年脫懽羽翼下的脫脫不花終於殺死阿台、朵兒只伯。數十年來,一直與瓦剌並強的蒙古本部,被脫懽兼併,蒙古暫時實現了有限度的特殊形式的統一。
脫脫不花為擺脫也先的控制,拒絕立也先姐(汗妻)之子為太子,兩人為此嚴重對立。公元1451年(景泰二年),脫脫不花率其弟阿噶巴爾濟等與也先開戰,失敗後逃往克魯倫河。由於脫脫不花兄弟間發生內訌,阿噶巴爾濟叛投也先,反戈相向,脫脫不花兵敗逃入兀良哈,被其前妻之父沙不丹(徹卜登)殺死(一說被丞相也先殺死) ,不久,也先又設計誘殺稱汗不久的阿噶巴爾濟及其一黨,「凡故元頭目苗裔無不見殺」(《明英宗實錄》卷232 ,《景泰附錄五十》,景泰四年八月甲午條)。
脫脫不花之死,為也先稱汗掃清了一大障礙。不久,也先又設計,以慶賀阿噶巴爾濟登汗位、也先繼任濟農為誘餌,請阿噶巴爾濟及其一黨赴宴。阿噶巴爾濟不聽其子哈爾固楚克台吉之勸阻,帶領百餘名隨從前往,結果全部被殺。哈爾固楚克台吉雖未赴宴得脫,但在逃跑途中,被一富人子弟殺害,也先繼續搜捕脫脫不花兄弟之餘黨,「凡故元頭目苗裔無不見殺」,盡收其妻妾、部眾、牲畜,分配與衛拉特諸部首領。
景泰四年(1453年)夏,也先宰白馬九、黑牛五,舉行隆重祭天大典,正式稱汗,稱「大元天聖大可汗」,建年號「天元」。任命其次子阿失帖木兒(一作阿瑪桑赤)為太師,將大權控制在本家族手中。同年十月,也先遣使向明朝貢馬並致書明廷,通報他已稱汗,書曰:「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盡有其國土、人民、傳國玉寶。宜順天道,遣使和好,庶兩家共享太平。」說明他已「奉天承運」 ,重建了元朝,希望得到明朝的承認。明朝不情願承認這一事實,僅為也先的稱號就爭論了一個多月,不願稱他為「大元天聖大可汗」 ,報書只勉強稱之為「瓦剌可汗」。
這樣,也先終於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和英勇武功,打破非黃金氏族不能稱汗的傳統觀念,衝破了重重阻力,成為蒙古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非黃金氏族出身的大汗。
也先死後,東西蒙古很快再度分裂。東蒙古則進入北元宮廷貴族與成吉思汗諸弟後裔爭奪東蒙古霸權的混亂的「黑暗時代」。1454年,成吉思汗弟別里古台後裔毛里孩、哈剌嗔部首領孛羅平章、第一知院孛的打里麻等擁立脫脫不花幼子年僅七歲的馬兒古兒吉思為蒙古大汗。不久,孛羅升任太師,從此在漢文文獻中便以太師孛來出現。原東蒙古部眾很快聚集到馬兒古兒吉思可汗、太師孛來以及以及毛里孩等麾下並與瓦剌新首領阿剌展開廝殺。1454—1455年之交,孛來與阿剌知院仇殺,結果阿剌被打敗,也先母、妻被俘。1455年冬,馬兒古兒吉思、孛來、毛里孩等率部進攻瓦剌,雙方在「坎坎地面」(元代的謙謙州,今葉尼塞河上游)會戰,次年阿剌也被部下殺死。在最初擁立馬兒古兒吉思為蒙古大汗時,毛里孩起了關鍵作用,但是孛來很快把持了東蒙古朝政並與漸漸長大的可汗馬兒古兒吉思以及毛里孩產生了矛盾。1465年雙方矛盾終於激化,孛來與成吉思汗弟合赤溫後裔濟南王瘸太子(名脫脫罕)等打敗並殺死馬兒古兒吉思。但是,孛來馬上遭到了毛里孩的討伐,被毛里孩打敗並殺死。同年,毛里孩擁立脫脫不花長子脫古思猛可為大汗。脫古思猛可又名稱滿剌(摩倫),有「楚王」王號。他就是蒙古文編年史書中的摩倫可汗。但是,摩倫不受毛里孩擺布,卻與原孛來部下元代五投下貴族後裔魯氏斡羅出(阿老出)等人一起與毛里孩作對。1466年九月,毛里孩率部攻摩倫和斡羅出,摩倫被殺,斡羅出被驅逐。此後直到1475年滿都魯即位,蒙古大汗之位空虛近十年。
在達延汗統治初期,由於集中主要力量於蒙古族的統一戰爭,所以大體上和明王朝保持著和平的關係。但明邊一線亦有火篩等部不時興兵南下,犯境擄掠。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明廷發兵征討屢犯邊的火篩等部,同達延汗的關係方趨緊張。到了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冬十月,達延汗率兵進犯大同鎮,犯陽河,掠應州,明武宗朱厚照親促諸軍御戰,達延汗軍隊方退去。達延汗雖在中、後期亦侵擾過明邊,但就他畢生的事業而言,主要力量始終是用於其民族各部的統一。達延汗統一了整個蒙古族後,和平地分封了諸子的勢力範圍,這次分封諸子便成了後世蒙古各部落成立的起源。
1517年,達延汗逝世。由於其長子圖魯博羅特已經早於他而逝,蒙古大汗位由達延汗長孫博迪台吉繼承。當時,巴爾斯博羅特濟農借口博迪台吉年幼,遂自立為蒙古大汗。大約兩年以後,博迪台吉在汗廷大臣的支持和擁戴下,迫使其叔父巴爾斯博羅特讓出汗位,登上了蒙古大汗的寶座,尊稱博迪阿拉克汗。自達延汗以來,察哈爾萬戶就是蒙古大汗的駐帳所在。因此,察哈爾萬戶逐漸成為蒙古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成了蒙古正統的象徵。蒙古六萬戶乃至兀良哈地區和衛拉特地區的蒙古諸部,均須接受大汗的統一號令。
右翼濟農巴爾斯博羅特將右翼三萬戶的領地分封給6個兒子。在這一時期的封建割據中,以右翼土默特萬戶封建主俺答(1507-1582年)的勢力為最強。他是巴爾斯博羅特的次子,又稱阿勒坦。在其父死後,他輔助其兄袞必里克墨爾根(他襲濟農位)統率右翼三萬戶。公元1542年,其兄去世,俺答汗以兄長的地位統率諸兄弟,並將濟農的九子也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俺答汗的強大實力震動了大汗。迫打來孫東遷。
世宗嘉慶二十一年(西元一五四二年),俺答進寇山西,從此內犯無虛歲,曾三次剽掠京畿,為明朝最大的邊患,明廷無可如何。二十多年來,俺答因接近漢人,生活逐漸漢化,又受喇嘛教的影響,年老厭戰。當時明朝南倭已平,防備嚴密。而其孫把漢那吉,因其未婚妻三娘子,為俺答所占,帶部下千人降明,明廷授以官職,遂請求封貢互市。穆宗隆慶五年(西元一五七一年),明封俺答為順義王。俺答死,其妻三娘子再配其子與孫,掌握兵權,為明朝守衛邊塞,明封為忠順夫人,北方無戰事者二十餘年。俺答之子乞慶哈和孫撦力克,也襲封為順義王。但盤據河套的韃靼部長卜失兔等人,在萬曆年間,又侵擾甘涼洮岷和西寧,萬曆十九年(西元一五九一年),明廷停止賞賜和互市,八年後恢復。撦力克死,卜失兔強迫與忠順夫人結婚。萬曆四十一年,明廷封卜失兔為順義王,駐牧於山西大同之北。
遺憾的是天不假年,天聰八年(1634)五月,林丹汗在病交迫中抱恨終天,死於甘肅大草灘(今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
林丹汗妻子蘇泰太后與其子額哲,因大勢已去,乃獻皇帝國寶歸降。至此,成吉思汗建立的字兒只斤王朝經430餘年後崩潰。
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率兵降服了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元代傳國玉璽「制誥之寶」。
其後就在這一年,卓里克圖(Jorightu)可汗即大位。在位四年。羊兒年〔辛未,一三九一〕殯天。恩克(Engke)可汗在位四年。
兩種《蒙古黃金史》在額勒伯克之後列的是托歡可汗,1401 ~ 1402年在位。
最高君主為可汗,當時脫懽、也先立元裔脫脫不花為可汗,稱「岱總汗」(一說為太宗汗的音譯)。
明代蒙古達延汗第三子。正德七年(1512)授為濟農,駐鄂爾多斯,統治右翼鄂爾多斯、土默特和永謝布三萬戶。次年嗣父汗位,號賽音阿拉克汗。
瓦剌被迫继续西迁,进入哈萨克人的地区
蒙古人统治中原近一个世纪,明朝人不会不知道蒙古名称的形成,但《明史》中却有《鞑靼传》,其反映的就是蒙古的事情。明人不用蒙古名称而偏用“鞑靼”名称来指代蒙古,反映了明人刻意用“鞑靼”名称来贬称蒙古的事实。
1388年,也速迭兒汗殺死北元皇帝,廢棄大元國號,自立為汗,稱蒙古可汗,明人稱韃靼可汗。
林丹汗死後,察哈爾部眾紛紛投往後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1635年(崇禎八年,天聰九年)二月,後金派多爾袞等人率精騎一萬,遠征察哈爾餘部。四月二十八日,清軍抵達林丹汗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駐地托里圖,額哲母子被迫歸降。
韃靼:古時漢族對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統稱,明代專指東蒙古人。
15世紀初,蒙古逐漸形成了東、西兩大勢力。東部由原來北元朝廷統治的各部組成,游牧於漠北漠南,明朝稱之為「韃靼」。西部便是游牧於蒙古草原西北的瓦剌部。
韃靼屬元裔,或雖非元裔但為蒙古本支,亦即新元史所稱之黑達達;至清為喀爾喀部,亦即現在所通稱之喀爾喀蒙古。
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即元代的斡亦剌部)和东部蒙古本部(明朝人称为鞑靼)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
滿都海哈屯是一位大智大勇的蒙古族女傑。滿都魯汗去世後,她成為東蒙古的女首領,率兵收復在內鬨中散失的部眾。她深知蒙古傳統,故全心全意撫養蒙古大汗的正統繼承人巴圖蒙克,以恢復和擴大開權為己任。她從不同意見中作出最有力的抉擇,嚴詞拒絕了哈撒兒後裔、科爾沁部領主烏博羅特王的求婚,毅然與巴圖蒙克成婚,並於成化十六年(1480年)扶立年幼的巴圖蒙克即汗位,稱達延汗。隨後,率兵征討衛拉特,在擊敗衛拉特之後,制訂法令,防止衛拉特的反抗,初步解除了衛拉特對東蒙古的威脅。當時東蒙古分為各自為政的諸部,左翼方面有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和科爾沁等部,右翼方面有永謝布、鄂爾多斯、蒙古勒津(漢籍作滿官慎,後稱土默特)和阿蘇特等部。
西元402年,柔然首領社侖自立為丘豆伐可汗(khan,和單于 Chan,都是通古斯語系的轉音),稱雄蒙古草原,最有名的是大檀可汗(韃靼、達達、塔塔爾,都是漢譯音,他的後裔甚至以韃靼為部落稱號)。
唐中葉始見於史,稱「三十姓韃靼」、「九姓韃靼」。分布於突厥以東,契丹之北,為突厥統治下的部落。突厥衰亡後,一部分一度被回鶻、黠戛斯統治。至唐末五代,與中原王朝多有聯系。
到10世紀前期,從今克魯倫河至杭愛山地區已經遍布韃靼人的部落。蒙古高原由此形成契丹據其東南,韃靼領有西北的爭雄局面。唐末五代時,九姓韃靼部眾曾隨李克用父子問鼎中原。
遼金時期,對已遷入漠北的室韋諸部落稱為韃靼,又有阻卜、朮不姑等別稱,韃靼一稱來自突厥人,因室韋中的塔塔兒部一度建立過較強的部落聯盟,故突厥以「Tatar」概稱室韋。久之,一些非室韋系統的草原部落也被納入「韃靼」範疇,韃靼成為北方諸多遊牧部族的泛稱。而蒙古只是這一時期「韃靼」之一部,草原上還有很多大小不一的遊牧部落集團,如克烈、塔塔兒、弘吉剌、蔑兒乞、斡亦剌、吉利吉思、乃蠻、汪古等。
這樣稱呼慣了,不僅蒙古國王木華黎在接見宋使趙珙時自稱「我韃靼人」,就是一些宋人的記載,也把汪古惕部及翁吉刺惕部等稱爲白韃靼(塔塔兒)或熟韃靼,把蒙古部稱爲黑韃靼,把森林狩獵部落稱爲生韃靼。
脫古思帖木兒一行西逃和林,行至土刺河,遇到也速迭兒率兵襲擊。脫古思帖木兒被擒,以弓弦縊死。太子天寶奴同時遇難。也速迭兒奪了脫古思帖木兒的印璽,在和林自立為汗。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後裔。阿里不哥當年激烈地同忽必烈爭奪帝位,又是反對使用漢法的貴族保守勢力的代表。也速迭兒奪位,取消「大元」的國號,不建漢語年號。北元及其宮廷的歷史至此落下帷幕。
……東蒙古に於ける元室の威光がへると共に、西蒙古の所謂瓦剌が勃興し、兩者は對立の形勢にあった。明人は西蒙古の瓦剌部に對して、東蒙古の本部を韃靼部といった。
1388年,元順帝兒子脫古思帖木兒不殺,換成阿里不哥系的「也速迭兒」繼位,之後多人爭位,一團混亂。蒙古察哈爾與河西走廊之部族許多投降明朝,被封為朵顏三衛與關西八部。後來蒙古西部的瓦剌崛起,瓦剌又叫做「衛拉特」,明朝時候將北方邊患分為三支,就是韃靼(蒙古本部)、瓦剌與兀良哈三部,分而治之。
捕魚兒海之戰及脫古思帖木兒的敗亡,在蒙古產生了強烈震動,使北元和明朝之間的形勢起了急劇的變化,此後明軍處於攻勢而北元發生內亂,也速迭兒乘勢稱雄於蒙古,一些北元部將及部落則紛紛降明。
也速迭兒明初蒙古別部首領之一。元世祖忽必烈弟阿裡不哥之後裔。洪武二十一年(1388)趁明將藍玉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擊潰蒙古可汗脫古思帖木兒之機,在土刺河(今土拉河)襲殺脫古思帖木兒及其太子天保奴,遂與部下院(樞密院事)安達納哈出雄踞漠北,勢力達到東北地區。
1388年脫古思帖木兒敗亡後,東蒙古部眾被迫西遷,蒙古高原東部為之一空,只有零星小部落散居。其中勢力較大的有安答納哈出,他游牧於古兒扎河(今烏勒扎河)、幹難河一帶,接受了也速迭兒的敕封,官稱為樞密院。
也速迭兒於1391年死去,據說其子恩克汗成為了後繼者。但是,從此時開始,明朝方面只有部分情況能夠傳達出來,而蒙古高原的汗的家族等也沒什麼消息。
蒙文史籍述其在位期間,政治腐敗,品行惡劣,聽信衛拉特權臣浩海太尉的讒言,殺死親弟(《黃金史》作親子)哈爾古楚克鴻台吉,奪取弟婦(一作子婦),後又命浩海太尉之子巴圖拉(馬哈木)管理四衛拉特,引起衛拉特大領主烏格齊哈什哈不滿,結果被烏格齊哈什哈所殺。
建文元年(1399),瓦剌首領克阿古特(一說即土爾扈特)的烏格齊哈什哈(猛可帖木兒)起兵弒額勒伯克汗。
坤帖木兒汗是第一個以韃靼可汗身分和明朝打交道的人,他於明惠帝建文二年(一四○○年)即位,建文四年(一四○二年)去世,在位三年。坤帖木兒汗死後,汗位落入窩闊臺後人鬼力赤身上
建文二年(1400年),靖難之役還在激烈進行,時傳「胡寇將侵邊」,明成祖為了緩和北部蒙古的壓力,解除後顧之憂,即主動道人致書蒙古韃靼可汗坤帖木兒和瓦剌王猛哥帖木兒,「曉以禍福」。次年十一月,坤帖木兒遣使與明通好,但不久坤帖木兒即被殺死,汗位由鬼力赤繼承。
此外,元朝承認的窩闊台家族代表一窩闊台庶子合丹及其後裔即元代院王家族所屬部眾,自元中葉以來便以哈密北山(今名哈爾魯克·塔克,古突厥一蒙古名折羅曼山)、亦集乃一帶為牧地。1402年合丹後裔鬼力赤被擁立為東蒙古大汗,其部眾自然成為東蒙古成員。
永樂初,蒙古已明顯地分裂為兩大部分,即西部的瓦剌和東部的蒙古本部,後者明朝稱之為韃靼。對於東、西蒙古的諸大首領,明成祖多方威脅利誘,招之來朝。大約1402年(建文四年)鬼力赤被擁立為蒙古大汗,朱棣即於次年二月遣使致書,要求「可汗能遣使往來通好,同為一家」,同時致書鬼力赤諸大臣太師右丞相馬兒哈咱、太傅左丞相也孫台、太保樞密知院阿魯台等。同年七月,1404年(永樂二年)四月,1405年(永樂三年)十二月,1406年(永樂四年)三月,1407年(永樂五年)三月,1407年(永樂五年)十月,前後六次派使臣要求通好,但鬼力赤汗一概不予理睬,有時還拘留使臣。
經瓦剌內部鬥爭,馬哈木死後由其子脫懽兼併了太平、把禿孛羅兩部,統一了瓦剌部。脫懽趁明軍大敗阿魯台之機,一再打擊阿魯台,並於宣德八年(1433年)迎立元裔脫脫不花為岱總汗,與阿魯台所立的阿台抗衡。在瓦剌的打擊下,阿魯台逃往漠南。宣德九年(1434年),在脫脫不花逼迫下,阿魯台率部眾逃至母納山(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烏拉山)一帶。經脫懽率瓦剌軍攻擊,阿魯台父子陣亡。潰散的部眾為脫脫不花收併。
1438年脫懽羽翼下的脫脫不花終於殺死阿台、朵兒只伯。數十年來,一直與瓦剌並強的蒙古本部,被脫懽兼併,蒙古暫時實現了有限度的特殊形式的統一。
脫脫不花為擺脫也先的控制,拒絕立也先姐(汗妻)之子為太子,兩人為此嚴重對立。公元1451年(景泰二年),脫脫不花率其弟阿噶巴爾濟等與也先開戰,失敗後逃往克魯倫河。由於脫脫不花兄弟間發生內訌,阿噶巴爾濟叛投也先,反戈相向,脫脫不花兵敗逃入兀良哈,被其前妻之父沙不丹(徹卜登)殺死(一說被丞相也先殺死) ,不久,也先又設計誘殺稱汗不久的阿噶巴爾濟及其一黨,「凡故元頭目苗裔無不見殺」(《明英宗實錄》卷232 ,《景泰附錄五十》,景泰四年八月甲午條)。
脫脫不花之死,為也先稱汗掃清了一大障礙。不久,也先又設計,以慶賀阿噶巴爾濟登汗位、也先繼任濟農為誘餌,請阿噶巴爾濟及其一黨赴宴。阿噶巴爾濟不聽其子哈爾固楚克台吉之勸阻,帶領百餘名隨從前往,結果全部被殺。哈爾固楚克台吉雖未赴宴得脫,但在逃跑途中,被一富人子弟殺害,也先繼續搜捕脫脫不花兄弟之餘黨,「凡故元頭目苗裔無不見殺」,盡收其妻妾、部眾、牲畜,分配與衛拉特諸部首領。
景泰四年(1453年)夏,也先宰白馬九、黑牛五,舉行隆重祭天大典,正式稱汗,稱「大元天聖大可汗」,建年號「天元」。任命其次子阿失帖木兒(一作阿瑪桑赤)為太師,將大權控制在本家族手中。同年十月,也先遣使向明朝貢馬並致書明廷,通報他已稱汗,書曰:「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盡有其國土、人民、傳國玉寶。宜順天道,遣使和好,庶兩家共享太平。」說明他已「奉天承運」 ,重建了元朝,希望得到明朝的承認。明朝不情願承認這一事實,僅為也先的稱號就爭論了一個多月,不願稱他為「大元天聖大可汗」 ,報書只勉強稱之為「瓦剌可汗」。
這樣,也先終於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和英勇武功,打破非黃金氏族不能稱汗的傳統觀念,衝破了重重阻力,成為蒙古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非黃金氏族出身的大汗。
也先死後,東西蒙古很快再度分裂。東蒙古則進入北元宮廷貴族與成吉思汗諸弟後裔爭奪東蒙古霸權的混亂的「黑暗時代」。1454年,成吉思汗弟別里古台後裔毛里孩、哈剌嗔部首領孛羅平章、第一知院孛的打里麻等擁立脫脫不花幼子年僅七歲的馬兒古兒吉思為蒙古大汗。不久,孛羅升任太師,從此在漢文文獻中便以太師孛來出現。原東蒙古部眾很快聚集到馬兒古兒吉思可汗、太師孛來以及以及毛里孩等麾下並與瓦剌新首領阿剌展開廝殺。1454—1455年之交,孛來與阿剌知院仇殺,結果阿剌被打敗,也先母、妻被俘。1455年冬,馬兒古兒吉思、孛來、毛里孩等率部進攻瓦剌,雙方在「坎坎地面」(元代的謙謙州,今葉尼塞河上游)會戰,次年阿剌也被部下殺死。在最初擁立馬兒古兒吉思為蒙古大汗時,毛里孩起了關鍵作用,但是孛來很快把持了東蒙古朝政並與漸漸長大的可汗馬兒古兒吉思以及毛里孩產生了矛盾。1465年雙方矛盾終於激化,孛來與成吉思汗弟合赤溫後裔濟南王瘸太子(名脫脫罕)等打敗並殺死馬兒古兒吉思。但是,孛來馬上遭到了毛里孩的討伐,被毛里孩打敗並殺死。同年,毛里孩擁立脫脫不花長子脫古思猛可為大汗。脫古思猛可又名稱滿剌(摩倫),有「楚王」王號。他就是蒙古文編年史書中的摩倫可汗。但是,摩倫不受毛里孩擺布,卻與原孛來部下元代五投下貴族後裔魯氏斡羅出(阿老出)等人一起與毛里孩作對。1466年九月,毛里孩率部攻摩倫和斡羅出,摩倫被殺,斡羅出被驅逐。此後直到1475年滿都魯即位,蒙古大汗之位空虛近十年。
在達延汗統治初期,由於集中主要力量於蒙古族的統一戰爭,所以大體上和明王朝保持著和平的關係。但明邊一線亦有火篩等部不時興兵南下,犯境擄掠。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明廷發兵征討屢犯邊的火篩等部,同達延汗的關係方趨緊張。到了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冬十月,達延汗率兵進犯大同鎮,犯陽河,掠應州,明武宗朱厚照親促諸軍御戰,達延汗軍隊方退去。達延汗雖在中、後期亦侵擾過明邊,但就他畢生的事業而言,主要力量始終是用於其民族各部的統一。達延汗統一了整個蒙古族後,和平地分封了諸子的勢力範圍,這次分封諸子便成了後世蒙古各部落成立的起源。
1517年,達延汗逝世。由於其長子圖魯博羅特已經早於他而逝,蒙古大汗位由達延汗長孫博迪台吉繼承。當時,巴爾斯博羅特濟農借口博迪台吉年幼,遂自立為蒙古大汗。大約兩年以後,博迪台吉在汗廷大臣的支持和擁戴下,迫使其叔父巴爾斯博羅特讓出汗位,登上了蒙古大汗的寶座,尊稱博迪阿拉克汗。自達延汗以來,察哈爾萬戶就是蒙古大汗的駐帳所在。因此,察哈爾萬戶逐漸成為蒙古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成了蒙古正統的象徵。蒙古六萬戶乃至兀良哈地區和衛拉特地區的蒙古諸部,均須接受大汗的統一號令。
瓦剌被迫继续西迁,进入哈萨克人的地区
右翼濟農巴爾斯博羅特將右翼三萬戶的領地分封給6個兒子。在這一時期的封建割據中,以右翼土默特萬戶封建主俺答(1507-1582年)的勢力為最強。他是巴爾斯博羅特的次子,又稱阿勒坦。在其父死後,他輔助其兄袞必里克墨爾根(他襲濟農位)統率右翼三萬戶。公元1542年,其兄去世,俺答汗以兄長的地位統率諸兄弟,並將濟農的九子也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俺答汗的強大實力震動了大汗。迫打來孫東遷。
世宗嘉慶二十一年(西元一五四二年),俺答進寇山西,從此內犯無虛歲,曾三次剽掠京畿,為明朝最大的邊患,明廷無可如何。二十多年來,俺答因接近漢人,生活逐漸漢化,又受喇嘛教的影響,年老厭戰。當時明朝南倭已平,防備嚴密。而其孫把漢那吉,因其未婚妻三娘子,為俺答所占,帶部下千人降明,明廷授以官職,遂請求封貢互市。穆宗隆慶五年(西元一五七一年),明封俺答為順義王。俺答死,其妻三娘子再配其子與孫,掌握兵權,為明朝守衛邊塞,明封為忠順夫人,北方無戰事者二十餘年。俺答之子乞慶哈和孫撦力克,也襲封為順義王。但盤據河套的韃靼部長卜失兔等人,在萬曆年間,又侵擾甘涼洮岷和西寧,萬曆十九年(西元一五九一年),明廷停止賞賜和互市,八年後恢復。撦力克死,卜失兔強迫與忠順夫人結婚。萬曆四十一年,明廷封卜失兔為順義王,駐牧於山西大同之北。
遺憾的是天不假年,天聰八年(1634)五月,林丹汗在病交迫中抱恨終天,死於甘肅大草灘(今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
林丹汗妻子蘇泰太后與其子額哲,因大勢已去,乃獻皇帝國寶歸降。至此,成吉思汗建立的字兒只斤王朝經430餘年後崩潰。
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率兵降服了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元代傳國玉璽「制誥之寶」。
其後就在這一年,卓里克圖(Jorightu)可汗即大位。在位四年。羊兒年〔辛未,一三九一〕殯天。恩克(Engke)可汗在位四年。
兩種《蒙古黃金史》在額勒伯克之後列的是托歡可汗,1401 ~ 1402年在位。
最高君主為可汗,當時脫懽、也先立元裔脫脫不花為可汗,稱「岱總汗」(一說為太宗汗的音譯)。
明代蒙古達延汗第三子。正德七年(1512)授為濟農,駐鄂爾多斯,統治右翼鄂爾多斯、土默特和永謝布三萬戶。次年嗣父汗位,號賽音阿拉克汗。
……東蒙古に於ける元室の威光がへると共に、西蒙古の所謂瓦剌が勃興し、兩者は對立の形勢にあった。明人は西蒙古の瓦剌部に對して、東蒙古の本部を韃靼部といった。